知孰是,民有倒县之厄,鄙州论议,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
可以注意一下:其一,公孙瓒称袁绍为“袁氏”,赵云称他为“袁公”,明显的不懂的去巴结自己的上司公孙瓒。
其二,赵云说“从仁政所在,不为忽袁公私明将军也”,意思是我们之所以投奔公孙瓒你,并不是看上你的名头,是希望你能救百姓于水火(当时公孙瓒逐乌桓打黄巾,看起来确实在救民)。
这话公孙瓒听起来如何高兴呢?
其三,赵云提到的“仁政”,恰恰是公孙瓒的短板,在公孙瓒听来,赵云这简直在讽刺他。
为什么说“仁政”是公孙瓒的短板呢?当时公孙瓒经常纵容士兵抢劫百姓。尤其是对待乌桓,他非常残忍。
因为这事,还与幽州牧刘虞形成鲜明的对比。
刘虞是一个典型实施仁政的人,他从不抢劫百姓,注重发展生产,而且宽待北方游牧,获得了很大的贤名。
最后公孙瓒还因为这个,和刘虞大打出手并杀了刘虞。
所以说,公孙瓒听赵云那么一说,简直认为赵云在揭他的伤疤,他怎么会喜欢赵云呢?
所以,即便是当公孙瓒见识过赵云的强大实力,同样是没有给赵云委以重任,只是当时界桥之战的时候,因为缺人手,加上严纲个人对赵云高看一眼,才让赵云管理一只千人队的白马义从。
而后,便是严纲白马殒命,磐河大军溃败,公孙瓒麾下势力迅速缩水,赵云也是因此和大军脱节,逗留在冀州,收拢溃军。
赵云的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其实在幽州大军溃败的第一时间,他就迅速的反应了过来。
不过,当时担忧主帅严纲的安危,赵云并没有随大部队溃败的步伐,领着麾下本部人马,逆向而行。
只可惜,严纲他过于孤军深入,赵云紧赶慢赶,却也终究还是迟上了一步,当时赵云赶到的时候,严纲已经被人取掉了首级。
由于严纲的溃败,界桥前沿的数万大军,全线崩溃,失去了指挥。
败局已定,非人力所能挽转,无可奈何之下,赵云只能紧急召集麾下的千人白马义从,并荟聚了四周的近两千溃军,一路杀出。
在袁绍大军主力压制公孙瓒,向幽州境域前行的时候,赵云领着残军于冀州流窜,开始打起游击战。
劫掠袁军后方粮草、劫杀冀州游骑,时不时的攻伐一两个县城...
一般而言,虽然整体上对于袁军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