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彻底陷入了诸多部落互相争雄的年代。
在汉朝上下看来,匈奴这只草原狼已经被彻底的驯服了,可以像一条看家狗一样,放在自己的脚边看家护院,而匈奴人确实也表现出了足够的恭顺,不停地向自己的汉朝主人摇尾乞怜。
最著名的行为就是“汉元帝建昭元年,匈奴单于‘呼韩邪’连续三次向大汉请婚,于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出塞,嫁给了匈奴单于,号为‘宁胡阏氏’!”
而这种情况,让汉人们一度以为从此北方就会彻底的太平了,可惜,这种情况并没有持续太久,就又冒出来一个鲜卑。
在鲜卑部落的首领檀石槐的带领下,北拒丁零,东击夫余,西攻乌孙,很快就占据了匈奴的故土,再次君临大草原,代替匈奴威胁着汉朝的边境。
因为北匈奴在南匈奴与汉朝军队的共同打击下接连大败,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纷纷乘机而起,北匈奴主力便远走伊犁河流域、中亚、顿河以东与伏尔加河等地。
再其后,中国北方的鲜卑族强大起来,逐步占有匈奴故地,五六十万匈奴人遂‘皆自号鲜卑’,原本的匈奴一蹶不振,大部分人都改头换面,成了鲜卑人。
很多时候,其实一个民族融入到其他民族的进程是很快的。
虽然过程有些血腥,但就是那么的现实。
传统概念中,一般有“东夷、西狄、南蛮、北戎”的说法。
给常人的印象中,仿佛汉族是被游牧民族包围着的,但实际上,真实的情况是一种“华夷杂处”的局面,即华夏民族与游牧民族,呈现团块状的混合相处的情势。
春秋以来直至东汉,中原社会一直处于一个华夷杂处的局面,这一局面是在春秋开始。
从齐桓公开始,中原王朝对于游牧民族进行了强力打击,这其中有反侵略的一面,也有侵略的一面。
齐桓公抵抗戎狄保卫了华夏文明;秦穆公吞并了大量的西北戎族,建立了自己的霸权;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吞并了北部众多游牧民族的地盘。
随着中原王朝的战争规模一步步的扩大,游牧民族的生存空间在不断被压缩。
秦始皇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平定西南夷,是这一进程的延续。
在这场战争中,游牧民族的命运只有被同化或被驱逐,这改变了传统的民族格局,也形成了新的历史形势。
汉武帝时期,漠北之战,彻底控制了河西走廊,并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