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科举考试,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的科学科目的考试,李世民再次采纳了蜀王李愔的提议。
这一次考试,采取的是糊名制。
也就是说,考试之后,考生的名字都是被糊起来的。
考官改卷的时候,看不到考生的名字。
这样就避免了考官凭印象录取考生的陋习。
在唐朝,考官的权利太大了。
如果事先非常看好某位考生的的话,他可以在考试中直接录取。
所以,唐朝流行功夫在考场之外的说法。
这也是到中唐,五姓七望会如此兴盛,能够掌握几乎七成的朝堂官员的症结所在。
因为录取谁,完全是考官说了算。
而考官又都是他们世家只人,很自然的,他们录取的,也都是他们世家一派的考生了。
而这一次的糊名制考试,也给李世民带来了灵感。
嗯,这个办法很好嘛,可以杜绝科举舞弊现象!
等下一届科举考试,就采取糊名制。
当然了,只有李愔知道,其实糊名制之后,仍然可以作弊。
他们可以通过字体来作弊。
只要考官熟悉一位考生的字体,在改卷的时候,就能通过字体来录取。
不过这一招,也有对付的办法,那就是考试之后,不但糊名,再加一个找专人抄写的环节。
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科举舞弊的发生。
不过这一招,现在倒是没必要放出来,且等几年也不迟。
考核完成之后,是李愔带着女子学院的一干师生在改卷。
其中,女子学院的那些老师和女学生,负责改卷。
而李愔作为主考官,负责最后的排名,还有监督其他考官批卷的情况。
之所以要找女子学院的师生来改卷,也是因为目前李愔无人可用了。
没办法,因为科研院的人,益州大学和剑南道其他几所大学,但凡是学习拔尖的学生,包括老师在内,都来参加科举考试了。
剩下的,基本都是入学一两年两三年的新生,考卷上的题目,他们大部分都没学过。
找他们来,他们也没办法完成任务。
而女子学院的老师,还有女子学院的那些高年级的女生,在学识上,可不比益州大学这边差上多少。
并且她们的毕业生,也有少数一些,被召进了益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