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活了整整一夜,两千多张考卷,终于全都审核完。
在所有的考卷中,发现了十多张书法不错,很有见地的卷子,他们不仅将项羽本纪一字不漏的默写了下来,还写了攻略兖州的计策。
虽然这些计策不一定实用,或者说对伐曹大计没任何帮助,但能看得出,他们身后的文化积累,和长远的见地。
能列举出双方的长处、短处,从中找到突破口,写出攻伐大计,很不简单。
洪南当即拍板,这些人都纳入文贤阁,重点培养,给予文贤阁学士的称号。
“这张考卷是谁的?字写的这么差。”本来阅卷都结束了,洪南随手拿起废稿中丢弃的一张考卷。由于字写的实在太差了,跟鬼画符一样,引起了他的注意。
一般像这种卷子,陈宫、贾诩、李儒等,都是直接丢弃,懒得去看,因为考卷太多了,似这种连字都写不好的,又怎么可能好好读书,又能有什么见地呢,所以不给任何的机会。
李儒说道:“这是我刚才阅卷时丢弃的,字写的太难看了,没法阅卷,我直接丢了。写这种字就该打屁股,还考什么试。”
洪南原本也不在意,觉得是一个毫无本事的小书生写的,但就在他要丢掉考卷的时候,晃眼看到卷子左上角,一个不太醒目的名字----龙广!
看到这个名字,他下意识的想起三国时期,一个小小的典故。
在赤壁之战后,凤雏庞统欲投靠刘备,便化名为龙广,参加文贤**,最终,他的文章中的,但由于人长得实在太丑了,被刘备下放做县令。
如今这人也叫龙广,难道是庞统?
洪南双手不自觉的颤抖,如果真是庞统的话,那可真是天大的好消息,得庞统一人,胜过百万雄兵,这可不是吹嘘,而是真有这样的本事。
世人言,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能跟诸葛亮齐名的贤才,其才智可想而知,同是水镜先生的高徒,所学所见,能差到哪?
洪南激动的捧着那试卷,坐到座位上,仔细的看了起来。
陈宫、贾诩、李儒、徐庶见了,都十分疑惑,在旁等着。
李儒问道:“主公为何对这考卷感兴趣,难道写的很有见地?”
洪南还在品读文章,没有功夫回答。
龙广这字,写的的确是差,以至于严重影响到了他的阅读
洪南说道:“难道你们没看出来,这考生是故意写成这样的吗?”
“哦?竟有这种事?”李儒凑过去看了看。
但他看了半天,也没有看出异样来。
“呵呵我倒不觉得他是故意写成这样的,而是真实的水平。”
“真实水平?”洪南连连摇头,如果龙广就是庞统的话,写的字怎么可能就这水平?那这凤雏也太不值钱了吧?
待将文章看完,洪南说道:“你们也看看这文章吧,我看了,写的不错,很有见地。他建议我黄巾军,韬光养晦,削减兵力,示弱于袁绍,同时挑起袁绍和曹操之间的战争,只有两虎相斗,并州才有机会。”
“这也正是我黄巾军一贯的政策,可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啊。”
李儒道:“那主公的意思是?”
“明日召见龙广,我要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洪南起身,叮嘱道:“还有,以后批阅文章,不要只看文字,得看文章的内容,这就好比一个人,你只看表面,是看不出他真正实力的。”
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以貌取人。
李儒十分的尴尬,连连应承。
贾诩等,皆摇着头轻笑,心道,还好文章不是他们批阅的,要不然也会丢弃在一旁,到时被骂的就是他们了。
对于龙广,洪南满怀期待
这一晚,他根本无法入睡,心里想的全是庞统这个名字,以及庞统在三国时期的所有事迹。
“夫君,你还没睡呢?”感觉洪南还醒着,蔡琰问道。
“嗯,我在想,是什么让徐庶、庞统这样的谋士,心甘情愿到了并州做官?”
对于徐庶,蔡琰已经知道了,但庞统的事他还不知道。
卧龙凤雏,得一者可安天下!
这是士林中流传着的一句话,蔡琰自然也听过。
听到庞统两个字,她问道:“庞统就是凤雏先生,庞士元吗?”
“不错。”
“他也来并州了?”
洪南一愣,苦笑着道:“现在还不确定呢,等明天见过他之后,就知道了。”
“你还没回答我的话。”
蔡琰想了想,说道:“夫君,你心里知道,又何必问我呢。”
“这就是来自百姓的馈赠啊,夫君对他们好,不仅让他们感恩戴德,也让一些忠义之士,乐意加入到我们并州来,跟主公一起完成宏图伟业,他们不求任何回报,要的是给百姓安稳平定的日子。”
“就像徐庶先生,他原本可以当一个游侠,浪迹天下,可他在见过兴兴向荣的并州之后,见到百姓们在并州安居乐业之后,便有了入士的想法。如果换个人招揽他们,比如曹操,结果就大不一样了,就算给他千金万金,也不一定能得到他的效忠。”
洪南点了点头说道:“不错不错,很有见地啊。”
他心里想到,历史上,庞统、徐庶都曾效忠刘备,可他们为什么要效忠刘备呢?刘备那个时候不过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势力,地盘夹在孙权和曹操之间,没有任何的前途,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人吞并了,可诸葛亮、庞统、徐庶,都心甘情愿的为其效力,这就值得深究了,是什么让他们这么义无反顾。
怕也只有像蔡琰说的那样,为了忠义二子,为了百姓!
刘备虽然假仁假义,但表面功夫做的还是很足,在政策方面,都多偏向百姓,为百姓谋福,所以吸引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
而如今,并州黄巾军的实力比刘备强大,政策也是天下间仅有,免除了所有的赋税,得徐庶这样的谋士,也就不多奇了。
“说得好啊,以后咱们的政策还得偏向百姓,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得到像徐庶、庞统那些人的帮助。这就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夫君言之有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