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堂、枢密院所议之事,李晔全都令人传达给李祎。
作为后世人,李晔有非常多天马行空的构思,但构思要实施,就需要有才干的人。
张承业和韩偓正是这样的角色。
现在又多了李祎。
新罗之战,在李晔没想好如何处置新罗王氏贵族时,李祎已经奇谋解决了一切,断了新罗的根。
这几年,内地都时常有匪乱,熊津道却安安静静,没有丝毫动静,在长安派过去的文官武将宣教使之后,逐渐适应了新的身份,没人再记得从前骨品制的贵族们,以唐人身份自豪。
大部分熊津道土著只是归民,但并不妨碍他们新生活的向往。
特别的是一些获得唐人身份的人,回到家乡,直接成了老爷,万众瞩目。
若是识字,最次也能混个衙吏当当,还能参加科举,或者去尚学求学。
不怕难度大,就怕没希望。
相对于种姓制度的骨品制,大唐制度无疑是进步的,也顺应时代。
给了所有人希望。
因此也得到了平民的拥戴。
残存的豪强们没有了兴风作浪的土壤。
如同当年的河陇一样,熊津道、广南道、云南道、漠北道、辽西道等偏远地区,对归化策的拥护远远超过了内地。
其实这个时代,很多人连当人的资格都没有。
不是农奴就是牧奴、军奴,为贵族老爷们出生入死。
来到这个世界,横向一对比,才知道大唐制度全方位的优越性。
任何一个国家到了大唐这个地步,能维持稳定就不错了。
更别说发奋图强,击溃外敌。
统治是有成本的,也需要极高的智慧。
曾经盛极一时与大唐在河中角力的黑衣大食,强盛期只有区区八十年,就逐渐走向了没落,采用类似周天子的分封制,在其后的百余年里,萨曼王朝、绿衣大食、白益王朝、塞尔柱相继崛起。
而这些国家,也如流星一般乍起乍灭,能维持百年国祚的就算不错了。
很多地区连国家都没有建立,保持原始的部落制。
“太子殿下上午扫墓,下午习武,晚上读书,亥时三刻读书,没有接见外人,只与太子右卫率任圜见面,太子妃偶尔带小殿下探望。”薛广衡事无巨细的禀报。
太子妃谢氏,汉中小户人家,早在天复三年便与李祎成婚,一年后生一子——李澈。
倒也不是李晔可以监视李祎。
而是为了让李祎暂时远离长安是非,散散心,清理一下郁积的负面情绪。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局外,才能更清楚的看清事态的变化。
让他在忠魂寺扫墓,也是对他的一种保护。
这几个月李晔也没冷落他,国中大事,一概都传达给他,听取他的意见。
父子二人书面上的联系一直皆没断过。
“封赵季良为太子洗马、张格为太子宾客,协同太子扫墓。”
赵季良曹州人,历史上曾仕后梁,后转投李存勖,官至太仆卿,后被孟知祥扣留,为其谋主,助其兼并东川,成就后蜀。
张格为前宰相张浚之子,历史上被王建拜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用为托孤之臣。
两人都是今年的科举前三甲,胸中颇有见地。
是李晔精心挑选的人才,留在李祎打造班底。
拆开李祎的私信,洋洋散散四五张纸,李晔耐着性子才看完。
主要是对倭国态势的看法。
谷 认为大唐不可在倭国投入过多的精力,灭其国易,灭其种难。
只需诛讨桀骜藩领即可,再册封恭顺之辈,统辖倭人,为大唐输送人力至辽北、漠北,兴建城池。
还特别强调倭土肥沃,足可养几百万之民,不可尽封于王审知,倭人傀儡的存在也可起到制衡的作用。
也有很多不成熟的想法,比如迁徙沿海居民,与其混居,百年之后,归化策生效,其地其民自然归唐。
李祎不知道后世倭人的恶毒与阴险,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提出最后一条建议,也在情理之中。
但李晔压根就没想过要接纳倭人。
他只想让倭土成为劳力的来源地,用他们的尸骨夯实大唐在北疆的统治基础。
大部分建议都有可取之处,如册封恭顺之辈,就跟李晔想到一起去了。
又提醒不可让王审知太过强大,都是非常合理的建议。
有了实力,必然会生出野心,如果王审知坐拥关东良田,统御倭人,还会这么老实听话?
必然会争取更大的利益,挤压大唐在倭的利益。
这是人性,也是利益博弈的必然。
纵然现在不会,下一代下两代一定会。
所以倭人傀儡政权有存在的必要。
源经基就顺理成章的走入李晔眼中。
期待倭人臣服也不现实,只是现在暂时没有灭倭人种的精力,大唐不可能被倭岛限制住,西边还有更大的利益。
大唐正在厚积的过程当中。
想通这些,册封源经基的事就是理所当然。
倭国之战持续一年半,差不多到了收官阶段。
天策右军这把利剑不可长时间暴露在外。
枢密院决议以徐温的徐州军换防天策右军,配合顾全武的水军,李晔同意了。
徐温能武能武,镇守平安京,稳住倭国形势,是上上之选。
不过现在摆在李晔面前的难题是,刘知俊功劳太大,不好册封。
直接封郡王,似乎功勋还差了一点,杨师厚都没封王,刘知俊就更不可能了。
关键此时的刘知俊也才五十出头,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现在封王,若是再立大功,就不好封了。
这个问题也困扰李晔多时。
杨师厚、朱瑾今年都是五十不到,周云翼更是年纪轻轻,辛四郎不掌兵权倒是无所谓。
只有李承嗣上了年纪,自己也识趣,在长安处于半退休状态,享受儿孙满堂的天伦之乐,偶尔出席枢密院的决议。
李晔忽然明白草根皇帝为什么要诛杀功臣了。
一方面是不自信,怕后代斗不过这些刀山火海滚出来的狠人。
一方面是省事,一刀砍了一了百了。
不封赏刘知俊肯定不行,两万天策右军在倭土打出了大唐天威,摄津一战,灭倭人十余万,杀的尸山血海,又重夺平安京,把倭土最富庶的奈良地收入囊中。
封赏太过也不行了,看刘知俊这架势,仗越打越顺手,以后肯定还有大功。
思来想去,只能给他封地了。
最直接的利益才能最打动人心。
杀生王令倭人闻风丧胆,给他在倭土封个地盘,似乎也不过分,毕竟大唐能把九州攥在手里就不错了。
李晔盯着地图,指着平安京之北的越前国道:“改越前国为越前州,赐为左威卫大将军刘知俊封地,子孙世袭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