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李纲,个个都是当世大儒。还早早让他开始学习处理政事,李承乾干得也很不错。
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对李承乾的所作所为,李二陛下是越来越失望。尽管对外始终不曾显露过易储之类的意思,但长此以往,李承乾如何能成为合格的接班人?
徐惠忙着让宫人端茶倒水,她是很会察颜观色的,知道李二陛下心情不是很好,正好在这里舒缓一下。
“父皇,这是徐小郎的书信。”兕子扬了扬手,笑着对父皇说道:“里面讲了好多有趣的事情,他还说要去扬州呢!”
李二陛下笑着颌首,说道:“嗯,齐霖办事很上心,也很辛苦。他有奏报,朕知道他要在明年漕运开始前布置妥当。”
徐惠微笑不语,端茶奉上。小弟得此评语,她也是很欣慰很喜悦,尽管有些心疼小弟在外奔波忙碌。
李二陛下端过茶盏,拔动碗盖,轻轻啜吸着香茶,微微颌首,表示对此茶水的满意。
“父皇,徐小郎说洛阳挺好的。”兕子说道:“夏天没长安酷暑难耐,冬天也没长安阴冷潮湿。”
李二陛下点了点头,说道:“在气候上,洛阳确比长安要好,但宫室残破,不好好修整一番,难以居住。”
迁都洛阳,明面上是财政原因,实则还牵扯到很多复杂的因素。比如关中是均田制实施最彻底的地方,府兵制完备,这是保证皇室稳定的中坚力量。
如果迁都洛阳,关陇集团便是李二陛下最不放心的。隋炀帝杨广的前车之鉴,他岂能重蹈覆辙。
而迁都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起码粮食问题便迎刃而解。
看现在发展的势头,朝廷会有越来越庞大的官僚机构,官员、皂吏,皇室、亲王、公主以及他们众多的家属和仆隶,这些人的粮食需求量会不断增长。
作为政治中心的长安,各地来客也将越来越多多,各族、各国的使节、商人、文化人士、僧众,也不断来长安朝觐、观光、通商、学习、求道,人一多,他们也需要吃饭,但供需是不平的,不能供应太多的人。
如同隋朝一样,关中缺粮的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而关中闹灾的次数,也让李二陛下烦心。什么水、旱、蝗,那是经常发生。
所以,李二陛下想迁都,但也有疑虑和担忧,不敢轻易实施。
现在呢,徐齐霖改革漕运,降低运费,关中粮食问题差不多可以解决。大盈库再赚钱,重修洛阳宫室,就又为迁都扫平了一个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