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自家营垒,唐建隆只喘了口气,便立即命人取来笔墨纸砚,趴在几案上将一日来的见闻书写下来。寻常领军作战的将领,大多是些目不识丁的武夫,唐建隆小时候却读过几年私塾,颇认识几个字,因此也无须假手于人,还算流畅地将一封书信写好,便派人即可坐快船送到江南郑鑫那边。
郑鑫这边。
他做了不知多少年的王长子、皇长子,在朝廷之中不知有多少亲信耳目。这些人有的被秋仪之调离紧要岗位,心中怀有怨气;有的觉得天下大势未定,不如分散投资;有的觉得秋仪之毕竟是个外姓之人,由他执掌朝廷牛耳还是别扭——故而通过各种途径,同郑鑫沟通着各式各样的信息。
越过一道滔滔长江,如丝缕不绝的消息传到郑鑫耳中,让他觉得秋仪之在朝廷之中的根基十分薄弱,只要略微晃动一下,便能被连根拔起。
不久之后,唐建隆的第二封书信也从江北传来,说的却是秋仪之已于唐建隆抵达江北的第三天接见了他,并已将战书收悉,约定于“小满”当日决战。
郑鑫思考了一下,觉得“小满”节气还有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那时候气候虽有些转热,却贵在一般没有什么大雨暴风的侵袭,正适合自己大军展开作战,而不用担心会被秋仪之利用气候的变化使什么阴谋诡计。
于是郑鑫把心一横,当即在战书后面又批上了几个字:“可,尔当净颈待戮。”便派人再送到江北去。
秋仪之受到回信之后不由松了口气,却又不禁紧张起来——自己之所以安排下这样优厚的条件,无疑会导致自己占据的主场优势一样会被极大程度地削弱,对郑鑫的胜算便也会不可避免地削减下去;可是没有这样的条件,就未必能诱使郑鑫立即渡江北上决战——自己所用的策略,乃是左右为难之下的一柄双刃剑。
郑鑫不是毫无见识的笨人、也不是过于谨小慎微的胆小鬼,他知道现在毕竟是秋仪之占领朝廷中枢,又拥立了新的皇帝。自己虽是郑家正经嫡系子孙,实际上却是一个挑战者,只有正面将秋仪之击败,才能堂堂正正地占据皇室正统,否则便最多只能接受划江而治的结果。
这两方人马,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却都有必胜的信心,长江上的空气顿时紧张了起来。
就在这样忐忑不安的气氛当中等待了大半个月,郑鑫却是始终按兵不动,除了先期派来的唐建隆所部几千人马之外,再无一兵一卒渡江而上。
秋仪之对此有些讶异,却苦于郑鑫江防愈发严密,同自己暗中勾连的戴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