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说,”关卓凡沉吟了一下,“阿尔诺若屈志于中枢的安排,将引起莫雷尔以下诸将的反弹?” “是!”施罗德点头,“而且——是很强烈的反弹!” 顿一顿,“北宁一役铩羽,‘远东第一军’诸将,没有哪个是真正承认失败的,都憋了一股子气,要找回场子;这个时候,阿尔诺若说‘咱不打了’,下头非吵翻了天不可!” “嗯。” “另外,”施罗德说道,“王爷‘屈志’二字,精辟之极!——我们认为,阿尔诺虽然‘较识大体,性格温和’,但就个人意愿而言,一样不乐意‘转攻为守’的。” 顿一顿,“北宁一役,若法军打赢了,‘转攻为守’,确实可谓之‘识大体、顾大局’;可是,北宁一役,阿尔诺带的‘远东第一军’,明明打了败仗呀?这种情形下,手握重兵而‘转攻为守’,如何能免国人以及世人之讥?‘缩头乌龟’的帽子,可就再也摘不掉了!” “是的,”关卓凡说道,“就算‘转攻为守’,也要先打一个胜仗——譬如,拿下山西?然后,再说嘛!” 顿一顿,“不过,如果真的拿下了山西,士气高昂,信心暴增,又何必‘转攻为守’?——这种情形下‘转攻为守’,莫雷尔以下,大约更加不干了!” 再一顿,“届时,自然是——或者二攻北宁,或者——北进宣光!” 施罗德、田永敏齐声说道:“王爷睿见!” 这一声“王爷睿见”,施、田二人不但异口同声,而且,都将声调拉高了几分。 关卓凡看了两个部下一眼,微微一笑,“我明白你们的意思——” 顿一顿,“不过——” 打住。 施罗德、田永敏的意思是很明白的:施“一弃沱灢”、“二弃升龙”之故技,来个“三弃山西”——以山西为饵,钓住法国人。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三弃山西”,较之“一弃沱灢”、“二弃升龙”,情形要复杂的多。 因为,不能如“一弃沱灢”、“二弃升龙”那般,“不战而弃”。 沱灢、升龙“不战而弃”,法国人不虞有他,可是,经过北宁一役,法国人已经领教了我军的战斗力,不战而弃山西,任谁都晓得,这里头有鬼! “三弃山西”,必须“不支而弃”——就是说,必须装出打了败仗的样子。 这就不容易了。 首先,演技要好,叫法国人看不出,我之“不支”,其实是“佯败”。 这也罢了——虽然不容易,到底还属于“技术层面”。 其次,也是真正为难的——对于办理这个倒霉差使,山西守军一定非常抵触。 “一弃沱灢”、“二弃升龙”,是“不战而弃”——既然“不战”,就不算打了败仗;“三弃山西”,是“不支而弃”——则不管真败、假败,都是打了败仗。 军人,哪个会乐意打败仗呢? 而且,这个败仗,不是那种实力悬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败仗——那种败仗,纵然全军覆没,到底足够悲壮,“虽败犹荣”。 这种败仗—— 本来,这个仗,纵然不能说“必胜”,也是赢面大于输面的呀! 娘的! 战后,你跟人家说,其实,俺们是奉了上头的命令,“诱敌深入”,是“佯败”,可是,如果人家不信呢? 到时候,这个脸,可往哪里搁呢? 见辅政王沉吟不语,施罗德说道,“王爷,据现有情报,‘远东第一军’不日将发起对山西的进攻;而敌我海军,何时进行舰队决战,却无法逆料——无论如何,是山西一役之后的事情了。” 顿一顿,“如果法军在山西再遭到类似于北宁的那种挫败,‘转攻为守’的可能性——至少,陆军‘转攻为守’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再一顿,“届时,就算‘北京—东京’舰队依旧不肯回撤越南,但是,咱们的舰队也无法南下,越南沿海的制海权,依旧在法国人手里;‘北京—东京’舰队之外,目下,法国在越南,依旧拥有一定的水上力量,依旧能够从水路对陆路的防御,提供相当力度的支援——” 打住。 关卓凡微微一笑:“好多‘依旧’啊!” “嘿嘿!” “我明白的,”关卓凡说道,“这种情形下,咱们强攻升龙,当然不是上策——一不小心,仗,就打成了一个胶滞的局面了。” “是!王爷睿见!” “王爷,”田永敏开口了,“张克山、姜寄秋那儿的交涉,当然归‘参临办’去办;山西一役的具体方案,当然也是前线、后方商量着办——请王爷放心,我们一定拿一个各方面都交代的过去的方案出来,尽量不叫山西的守将、守军为难。” “好吧,”关卓凡笑一笑,“这个事儿,还真不能由我来开这个口呢。” “当然!当然!呃……不敢上烦王爷的厪虑!” “这是陆路,至于海路——”关卓凡微微皱起了眉头,“那个‘北京—东京’舰队,目下还在福建沿海晃荡吗?” “晃荡”二字入耳,施罗德不禁有点儿尴尬,辅政王的神态、语气,隐约有这样一层意思: 你不是说,萨冈上杆子追着咱们“舰队决战”吗?算算时间,“北京—东京”舰队离开升龙之后,如果一路鼓轮疾进,早该到了中国北方沿海了,目下,还在南方沿海“晃荡”,是咋回事儿涅? 也不怪辅政王有些疑惑:不同于“逃离”升龙的迫不及待,“北京—东京”舰队驶出红河之后,动作就放慢了。 先是在下龙湾的锚地,泊了几天,既不为接受补给,也不为躲避台风,不晓得要做些什么? 下龙湾的景致,虽然甲于天下,但想来,萨将军此来亚洲,并不为游山逛水吧! 我方一度以为,法国人有意进攻北部湾沿海,甚至在防城“偷步”登陆,抄我入越大军的后路,法国人若真的如此行事,虽然其可行性甚是可议,不过,无论如何,也算奇兵一着,因此,我方并不敢掉以轻心,很是风声鹤唳了几天。 这个担心,没有变成现实,“北京—东京”舰队在下龙湾安安静静的呆了几天之后,解缆东去,一路穿过了琼州海峡。 到达香港,略做补给,出维多利亚港后,并不左转北上,而是右转,奔珠江口而来。 我方立即又紧张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