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唐山门异类 > 第八十四章 新的矛盾

第八十四章 新的矛盾(1 / 1)

“哲小郎君,地可不是这般种法哩。”

“是极,是极,哲娃子,虽说你可以换来粮食,但也不是这般胡闹法。”

“这般种,怕是今年颗粒无收。”

“全天下种地也没有这般种法哩”

……

村人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陆哲,眼中俱是可惜和不解,颇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意味。

“诸位叔伯,请听哲一言……”在众位大人的意见中,陆哲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很快再次淹没在村人的职责和规劝,最后,陆哲不得不败下阵来。

“哲心已决,既然诸位叔伯婶娘不认可哲之作法。那哲还是自己来吧。”陆哲忍无可忍,朝着议论纷纷的众人做了个团圆揖。

“汝这少年郎,恁的不识好人心哩。”

“秋日之时,若是颗粒无收,届时蕴娘可就受苦了。”

眼见陆哲依然固执,村人的反应更加激烈了,林姜氏等亲近的婶娘,还恨恨地拧了陆哲一把。

场面一下变得更加激烈起来,陆哲被众人围着,所有人都唾沫横飞,或是语重心长的规劝,或是恨铁不成钢的指责,空气中充满了嘈杂。

陆哲知道,这个时候再去费力一个个解释,显然是没用的,他所需要的,只是说服人群中威望比较高的那个。

所以,他去了明长老的石屋。

果然,在他才说明了自己来意的时候,明长老只是意味深长地说了句:“知晓了,汝去吧。”便不再多言,继续自顾自地和邓长老下棋。

果然,无论哪个时代大领导都是一副样子啊。陆哲一边往家里走,一边不由得想起了前世自己集团的大领导,说话也是这个风格,让人模棱两可。

虽然领导的样子都是古今一般同,但是自从陆哲去找过明长老之后,村里人对于他要做的事情,再也没有组织规劝过了。

虽然村人看陆哲都是一副“可惜了”的神色。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耕田组一边耕田,村里的插秧组就要把秧插上。这几天,轮到陆哲家的地插秧了,关于种什么和怎么种,陆哲再次提出了让村人很难接受的办法,所以才发生了以上的一幕。

因为有了足够耕牛的帮助,村里的男人们齐齐上阵,很快就把地耕完了,早早地进入了插秧的程序。

对于陆哲这些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来说,听到村人说曲辕犁的好用和高效,觉得今年春耕稳了。谁知道,插秧才是重头戏。

哪怕是在后世来说,插秧都是一项重体力的劳动,而且及其花时间,哪怕是在平原,有机械的辅助,还是需要大量人工,何况是在大唐。

所以,插秧组和耕地组,在比起往年快得多的耕地速度耕完全村的地之后,愉快地合并了。

等到众人开始插到陆哲家的地的时候,陆哲的要求让他们觉得有些不能接受了。

这个时代耕田,因为生产工具的原因,翻开的土很浅,而且施肥还没有普及的唐朝,唐人对于耕作,还是十分粗放,把种子种到地里就完事,也很少除草,抓虫施肥等等。收成完全凭天。

陆哲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没有吃过猪肉,还是见过猪跑的。深耕细作,高垄密植这两句在后世都听烂的东西还是明白的。

所以,他向耕地组建议把所有的地深耕的时候,村人虽然有些不以为然,但是看在他之前的神奇之处和曲辕犁可控制耕地深浅等因素之下,还是依言深耕了。

但是,到了陆哲家的地插秧的时候,陆哲遇到了重大的阻碍。陆哲不仅对种植的作物做了改变,而且还对种植的手法进行了改革。

左华山位于后世河南与安徽接壤的地段,但是还是属于河南,中原自古是产粮地区,所以陆哲就想起后世河南老乡爱吃的主食起来,想要改黍米为麦子。

对于这点,村人都觉得陆哲疯了,在他们看来,村里的地,都不是什么上田,只能种黍米这种比较好养活的作物,怎么可能去种麦子等作物。肯定没什么收成。

虽然馎饦,毕罗,胡饼等食物确是要比黍米可口,但是那个需要浪费多少麦子啊。不少人心中都暗暗地想。

这个年代,因为没有石磨,麦子脱壳都是靠后世那种打谷子的连枷,而面粉,更是靠人工用石舂,一下下舂出来的,要得到面粉,极为费力。而且做出来的面粉还含有麸皮。要想得到后世超市随处可见的精白面粉,就需要过筛,再舂,把这个环节重复好几遍,才能得到精白面粉。

对于这时的一般农户来说,麦饭才是麦子的正确打开方式。就是将脱壳的麦粒,直接蒸熟当饭吃。各位自行想象下这个口感,所以在石磨出现之前,麦饭一直都是穷人的食物,因为容易吃坏肚子,地位甚至还不如黍米呢。

对于陆哲想要种麦子这个事情,村人是持反对态度的,而陆哲自己,也对自己这个计划没有什么信心,毕竟他也没有种过地,于是,再次表示自己的制盐秘术可以给自己换到足够粮食,自己只是想试试而已的态度后,陆哲也从善如流地将家里的地一分为二,一半种麦子,一半种黍米。算是勉强让林姜氏之流不再数落他。

在种植什么作物上,村民勉强跟陆哲达成了共识,而且或多或少地,都用一副看败家子的目光看着他。

而陆哲关于种植方式的坚持,让村人彻底难以苟同。

陆哲后世也去过不少次乡下,看到过麦田,大概知道麦田是什么样子的。而且深耕细作,高垄密植这个是后世获得高产的基本要素,这一点陆哲是毋庸置疑的。所以陆哲按着记忆中麦田的样子,给插秧组描述一番之后,村人纷纷炸锅了。

哪有这般种地的。听过陆哲的要求之后,所有人都是一副惊诧的表情,原来,因为唐朝地力的原因,唐人插秧的间距都很大,为了保证每一株作物都有足够的养分,而陆哲要求的,竟然是插得如此密密麻麻,这不是浪费了土地和种子么,村人们都表示哪怕陆哲自家的地,自己也不能看着陆哲这么胡搞。

事实上,汉唐之人,种地都比较稀,确实也是有地力的原因,不过导致古代收成一般的很大原因,就是农人们除了浇水以外,其他的事情都不怎么做,稀疏的田里经常长了不少草也不拔,所以陶渊明才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之语。

当然不是因为古人懒,中国的农民,向来都是最勤劳的一群人,只是因为一是缺乏这方面知识,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农才慢慢地摸索出一些经验,但是因为缺乏文化和受限于古代资讯不发达,很难系统地流传开来。而且古代的技术官员,也很难受到重视,这就导致了农业技术的发展缓慢。

二是缺乏相应的工具,古代农民的劳动强度非常地高,远比现在的农民要辛苦得多。“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都只能算小意思,种田,是全家老小的事情,是一年四季的劳作。

三是古代的农民除了应付生计以外,还要应付沉重的徭役,哪有什么时间来搞这些。

所以,古代那些所谓耕读传家的人,一般都是大地主,例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其实就是个大地主,家里三代为官,广有田地,光房子就有三处,而且田庄广有别业,而且因为是士族,不用缴纳税赋和徭役。所以他才能愤而辞官,如果他真的穷得一比,跟一般农民一样吃了上顿没有下顿,你看他会不会为了五斗米当个舔狗。他所谓的“贫穷”,不过是跟当时的世家大族比罢了。类似后世那种小老板哀叹着自己跟马爸爸比起来,只是个乞丐一般。

这就跟后世一样,嚷着回归山林,包了个山头搞生态农业的,大多数都是些有钱人,在后世,有钱人承包个山头当农民可是说是逸趣,而一般的农民,还是很苦的。

老子虽然没有种过地,但是还是知道一点如何科学种地的,陆哲的耿劲也上来了,虽然对于种植没有经验,但是他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深耕细作这个路子是对的,不然后世的耕地那么少,还是养活了那么多人,而且还是在不少耕地改了厂房和改成了蔬菜大棚的情况下。再说,五庄观身处山中,耕地本来就少,虽然不用交税,但也是半年野菜半年粮。自己这个搞法才是正确的。

怀着这个想法,陆哲跟村人争了起来,连梦中那个赤松子都搬出来了,但是村人还是十分怀疑,最后,还是在明长老的干涉下,勉强达成了共识。

“等着吧,到了秋天,一定会让你们大吃一惊。”陆哲轻轻地锤了锤已经变得酸痛的要,一边恨恨地自言自语。

因为村人都不认可陆哲的搞法,所以陆哲只好向村人表示,自己来就好了。于是,每日做完早饭之后,陆哲还要急急忙忙赶到自家地里,按照自己的想法插秧。

“当个先知,确实还是痛苦的。”晚上,累得直不起腰的陆哲瘫在床上,累得饭都不想吃,一边无奈地看着窗外的星空。

窗外的夜空很纯净,漫天的星斗,极为好看。

像极了当年哥白尼看到的星空。

最新小说: 王爷太腹黑:诱宠财迷小医妃 爆萌痞妃:皇上不要停 带着空间横行 十王一妃 归词 王妃来抢夫:爷你太撩人 医点江山 萌夫娇妻 逆天兽妃:皇叔大人劫个色 邪王盛宠:医妃遮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