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某种程度上,公众越是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就越会导致整体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则储蓄就会增加。
在18世纪的欧洲,曾经流行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群蜜蜂为了追求奢华的生活而大肆挥霍,结果,这个蜂群居然很快兴旺发达起来。后来,由于换了蜂王,这群蜜蜂改变了习惯,放弃了奢侈的生活,转而崇尚节俭,结果却导致了整个蜜蜂社会的衰败,最终沦落到被敌人打败而逃散的命运。
这个故事所说的是“节俭的逻辑”,在经济学上被称为“节俭悖论”。它所宣扬的“浪费有功”的潮流风气,在当时受到了严厉的指责,这部作品在当时被法庭判为“有碍公众视听的败类作品”,被认为是败坏社会风气的肇始。然而在200多年之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从中受到启发,提出了“节俭悖论”。
如何解读这个悖论呢?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从微观上分析,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
然而,熟悉西方经济学的人们都知道,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
实际上,这里蕴涵着一个矛盾:在某种程度上,公众越是节俭,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就越会导致整体社会收入的减少。因为在既定的收入中,消费与储蓄成反方向变动,即消费增加,储蓄就会减少,消费减少,则储蓄就会增加。
所以,储蓄与国民收入呈现反方向变动,储蓄增加国民收入就减少,储蓄减少国民收入就增加。
根据这种看法,增加消费减少储蓄会通过增加总需求而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就会促进经济繁荣;反之,就会导致经济萧条。由此可以得出一个蕴涵逻辑矛盾的推论:节制消费增加储蓄会增加个人财富,但会减少国民收入引起萧条。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个人积累财富的一种方式。如果某个家庭能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那么这个家庭往往可以致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节俭就是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和投资。
其实这只是一般情况,凡事都有例外,从个人理财角度来说,储蓄也未必就是最好的致富途径。我们通过下面的故事来理解。
从前,有一个惜金如命的财主,他把自己的金子埋在花园里的一棵大树下面,每隔几天就要挖出来,自我陶醉一番。突然有一天,有人发现了他的秘密,就把他藏在树下的金子给偷走了,为此,财主痛不欲生。后来他的邻居们来看他,当了解事情的经过后,他们就问他:“你从没花过这些金子吗?”
“没有,节俭是我们家的传统,我每次只是看看而已。”他回答。邻居们听了,就哈哈大笑起来,并对他说:“按你这种对待金子的做法,有和没有金子对你来说都是一样的啊!如果你还是感到难受的话,就在大树底下再埋一些石头,把它们当作金子收藏起来好了。”邻居们说完就走了,只剩下财主呆若木鸡地站在树下,想着那些被偷走的金子。
与其把金子提心吊胆地藏起来,还不如用他来生财,去获得更多的财富。藏匿和闲置财富就等于浪费,用现代的理财观念来看,财主这样的“节俭”的确称得上是“现代的罪恶”。
但还有点需要说明的是,不提倡节俭,并不代表我们要过度奢侈,过度超前消费。
超前消费、高债消费模式虽然能让人提早获得消费品,但是其中也蕴涵了不容忽视的高风险因素。美国爆发次贷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超前消费”,“寅吃卯粮”,透支了经济发展的潜力。在美国,超前消费很平常,无论是房子还是汽车,信用卡还是话费账单,超前消费无处不在。
由于美国消费文化和美国金融机构对超前消费、高债消费模式的鼓励和纵容,使得很多并没足够收入来偿还贷款的低收入人士,也可以通过次级贷款而购买住房。所谓次级贷款,是指在美国向信用分数低、收入证明缺失、负债较重的人提供的住房贷款。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使得美国的次贷危机越吹越大,越演越烈。
从2004年开始到2006年的两年之间,美联储的17次大幅度加息行为,终于刺破了这巨大、辉煌一时的次贷泡沫,美国房贷市场逐渐步入了衰退阶段。
还款利率的大幅度上升和房价的下跌,使得美国的次贷市场违约率大幅度上升,而这对美国的次贷市场和大量投资次贷债务的投行和金融机构造成了致命打击,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房贷公司新世纪金融公司的破产事件,意味着次贷危机由此正式爆发了。一时之间,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华尔街,到处是一片人心惶惶、风声鹤唳的可怜景象。
总之,若内需不足,商品卖不出去,企业经营状况必然恶化,那就随时有可能面临失业或降薪的风险,就会导致经济持续低迷。但不提倡过渡节俭,并不是盲目鼓吹消费,而是要符合中国居民的消费习惯和观念。“滞后消费“或“超前消费”,都不是科学的消费观,唯有坚持“适时消费”原则,使消费水平的增长和社会再生产提供的条件及其发展的客观要求相符合,才能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