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神佛,我们往往都会心存敬畏。逢年过节,也更是不忘向神佛祭拜,祈求护佑。
而作为从汉朝便传入我国的一个宗教,佛教更是由无到有,由有到盛。杜牧更是曾在诗里言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也就看出佛教在南朝之盛,发展之速。而佛教之教旨,从某种善恶因果与道德而言,也对人的行为规范进行了约束,从而适用了统治阶级的需要,也成就其野蛮生长。
但中国历史上却发生了四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而作为五代第一明主的柴荣便主导了其中之一,我们称之为柴荣灭佛
作为一位在历代史家记载中,无可否认的五代第一明主,其可谓是集万千史家之所厚爱,慨然于其早逝。
其英武之材可谓雄杰,及其虚心听纳,用人不疑,岂非所谓贤主哉!其北取三关,兵不血刃,而史家犹讥其轻社稷之重,而侥幸一胜于仓卒,殊不知其料强弱、较彼我而乘述律之殆,得不可失之机,此非明于决胜者,孰能至哉?诚非史氏之所及也!"《新五代史》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王环以不降受赏,刘仁赡以坚守蒙褒,严续以尽忠获存,蜀兵以反覆就诛,冯道以失节被弃,张美以私恩见疏。江南未服,则亲犯矢石,期于必克,既服,则爱之如子,推诚尽言,为之远虑。其宏规大度,岂得与庄宗同日语哉!《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又曰:'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世宗近之矣!"《资治通鉴》
其在五代纷繁乱世中,曾立誓"若如卿所言,朕当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足矣!"。
但他却仅仅在位六年,年仅39岁便溘然长逝。事业未竟,于是就有了说法,柴荣是得罪了神佛。其所下诏的灭佛运动,让其:"周世宗固英主,然用刑峻急,诛杀过当,享祚不永,岂不由此乎。"都是刑法严峻,诛杀太多,作孽太重,才导致如此啊。
可事实当真如此吗?此言大谬。而持有柴荣灭佛报应说的,更不是真正的佛家弟子,更不是真正的信佛。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形成了中国的佛教,一个有血有肉的教派。从我们十三棍僧救秦王到以后的历朝历代无一不与时代使命相契合。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这才是佛应有的道,这才是真正的因果轮回。
可到了五代末期,佛教更盛
释氏贞宗,圣人妙道,助世劝善,其利甚优。前代以来,累有条贯,近年已降,颇紊规绳。近览诸州奏闻,继有缁徒犯法,盖无科禁,遂至尤违,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渐至繁多,乡村之中其弊转甚。漏网背军之辈,苟剃削以逃刑;行奸为盗之徒,托住持而隐恶。将隆教法,须辨否臧,宜举旧章,用革前弊。《旧五代史》
本是助世劝善的佛教,却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场所,逃避军役,劳役之人;作奸犯科之人比比皆是。民间更是毁坏铜钱筑造铜像,本身寺庙所享有的免税、田地等特权下,寺庙集中了大量的社会财富,严重的危及到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倘若是您,您位帝王,您会不下令灭佛吗?
幽云十六州之痛,军士征伐,那一项不需要钱?
而作为有道明君,他也不是一如其他三位灭佛之君之所为,而是有尺度,分寸的灭佛。
诸道府州县镇村坊,应有敕额寺院,一切仍旧,其无敕额者,并仰停废,所有功德佛像及僧尼,并腾并于合留寺院内安置。天下诸县城郭内,若无敕额寺院,只于合停废寺院内,选功德屋宇最多者,或寺院僧尼各留一所,若无尼住,只留僧寺院一所。…………遭官司刑责之人,及弃背父母、逃亡奴婢、奸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潜窜人等,并不得出家剃头。如有寺院辄容受者,其本人及师主、三纲、知事僧尼、邻房同住僧,并仰收捉禁勘,申奏取裁。《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五》
面对朝野反对,佛教势盛,他更是一干到底“且吾闻佛志在利人,虽头目犹舍以布施,若朕身可以济民,亦非所惜也。”
皇帝都说到“舍身”这个份上了,谁还敢再说什么呢,他更是自己亲自捣毁佛像。“天子一言九鼎,岂可因一佛像而废之,朕必亲往探之。”
为君如此,何愁周之不兴?据此灭佛之后“是岁,所存寺院凡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废寺院凡三万三百三十六,僧尼系籍者六万一千二百人”。
此次灭佛可谓是极大的为其征伐天下,提供了财力,人力支持。英明练达、果敢敏捷、开明伟岸,却壮年而逝,却被人说成是佛教的因果报应,信则有矣,不信则无。当真是对历史,对这位明君的不敬。
而他的死可以用现代医学的过劳死来解释,哪来的报应之说。史载,其“以留心政事,朝夕不倦”,在攻伐北汉,取秦陇,平淮右后更是亲力亲为,御驾亲征,攻打幽云十六州。不费一兵一卒,挟天子之威,便收复三关三州。
倘使其合理作息,好生休养,又何来铁血大宋(“贴血搭送”)的幽云十六州之痛,及其以后的靖康之耻。
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虽然短暂,但他的治国确让中原之地重新焕发了新生。自唐末以来中原陷入乱世,各方军阀和节度使互相征伐,国家的势力被不断的削弱。尤其是后晋取后唐而代之后,幽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契丹人,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之间的最后屏障丢失,使得中原随时都处于契丹军队侵略的铁蹄之下。再加上北汉等北方汉人政权不能自强不息,反而向契丹人称臣纳贡,使得中原越发积弱。这使得中原形势急转直下,朝廷军队无力抵挡契丹人的入侵,百姓们生活困苦,中原大地满目疮痍。
在此极端不利的历史条件下,后周世宗柴荣励精图治。他对外击退了北汉、契丹和南唐三方联军的入侵,对内任用王朴、范质等文臣使得国力开始恢复。然后他又改革军阀治国的弊病,开创了文人政治的先河,使得后周后来居上成为中原最为强大的国家。在这些改革的过程中,朝廷自然会触及到各个军阀集团的利益,甚至有可能引发国内的动乱。然而柴荣高明的利用文人政治的优点,通过各种政治利益的交换,平衡了国家和军阀勋贵的利益关联,使得国家能够在平稳的政治环境下得到发展和壮大。
柴荣被后世称为"五代第一明君",其最大的功绩便是这一系列的改革在四五年时间便得以完成,而且没有引起内部冲突和动乱,这显示出他极其高明的政治手腕。不仅如此,他手下能人辈出,有王朴这样天才的政治家为相,也有赵匡胤、高怀德、张永德、李重进等一大批能征善战的朝廷新贵,也得到了符彦卿等老一辈的军阀节度使支持,国家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然而柴荣在治国上被称道的同时,他在宗教方面的态度却被后世人所诟病。尤其是他在崇佛灭道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引起佛教徒的不满,至今人就是被人谈论的污点。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国家,但是佛道两教对国家的影响力却非常大。历朝历代的皇帝们都有信教的传统,比如唐朝的皇帝大多信奉道教,唐太宗李世民甚至宣称李唐皇室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人。而唐朝的皇后却大多信奉佛教,女皇帝武则天在修建龙门石窟时,便让工匠将自己的容貌刻到这些佛教雕塑上。这样的传统使得朝廷对宗教非常优待,出了很多面除徭役、税赋等特权政策,使得宗教弟子们在民间有着高人一等的地位。这种情况最为极端的便是在南梁的时候,梁武帝萧衍居然以出家为名逼迫朝廷支持佛教,可谓是荒唐之极。
由于宗教在国家政策中占有特权的地位,他们所占有的资源渐渐的便侵蚀到了国家的根基。很多地方土豪地主为了借助宗教的特权政策,他们和寺庙和道观的主持勾结起来无序扩张,对当地百姓进行巧取豪夺,加剧了贫富分化和土地兼并等社会矛盾,成为寄生在国家血脉上的毒瘤。为了铲除这些毒瘤,皇帝和朝廷都会想办法限制宗教的无序扩张,其中最为著名便是"三武一宗灭佛"事件。这四次"灭佛"事件的主导者分别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以及后周世宗柴荣。
五代时民间信佛之风极盛,很多人通过捐钱修建私家寺庙,私自剃度僧尼等措施来获取朝廷在宗教方面的特权政策。他们甚至大量收购铜器,并熔钱铸佛,逃避各种应该缴纳的税赋。为了改变这种不良风气,柴荣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就发布了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对"私度僧尼,日增猥杂,创修寺院"等一系列民间行为进行了管制。除了一些历史悠久的重点寺院,或者是官办的宗教场所,其它的都在关停之列。
即便是被保留下来的官办寺院,对于其中的僧侣也有一定的要求。这些僧侣都要求有一定的佛学基础,能够背诵和解释一定量的佛经,并得到家族长辈的允许。而且柴荣对家庭和寺庙中私自铸造铜佛进行了打击,一旦发现轻则没收,重则死刑。这样一来熔钱铸佛的风气得到遏制,被收缴的铜佛也投入火炉铸为铜钱,增加了国家的财富。经过这一系列的整治,后周全国的佛教寺院被大幅度削减,最后仅仅剩下两千余所。当然那些依托着佛教的毒瘤家族也跟着被消灭,后周的国力得到加强,社会环境也得到改善
与对道佛教的严酷不同,柴荣在对待道教方面是非常推崇的。他对道士炼丹和点石成金的法术很感兴趣,还派人将道教隐仙派的大宗师陈抟老祖请到宫中居住。陈抟老祖并没有传授柴荣炼丹的法门,而是劝他集中精力在治国理政上面,不要想这些虚无缥缈的事情。柴荣接受了陈抟老祖的建议,并任命对方为谏议大夫。后来陈抟老祖离开汴梁回终南山,柴荣也进行了一番赏赐,并且下令当地的官员年节时期要对陈抟老祖进行慰问。后来成州刺史朱宪赴任,离开汴梁时柴荣让他顺道给陈抟老祖带去布帛和茶叶,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由于对待佛教和道教的不同态度,柴荣在两教之中的评价截然相反。在佛教弟子眼中,柴荣就是那个"佞佛"的恶魔,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而道教弟子则非常推崇柴荣,后世还将其塑造成为了神仙角色。由于后周太祖郭威在创业初期非常艰难,柴荣负责打理后勤事务,还要通过做行商挣钱来贴补军费,所以柴荣便成为了道教神仙中的财神皇帝。这种风气在中原地区的道教中颇为盛行,柴荣也就成为老百姓心中经营瓷器、茶叶、雨伞、矿石、砖瓦等行业的保护神。这种祭祀传统至今都还有保留,过年时候在乡下也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