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其他类型 > 大时代的梦 >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3)

第六十七章 乌铜走银(3)(1 / 1)

至上世纪60年代,乌铜走银工艺品几乎销声匿迹,岳家唯一传人岳忠祥老人而今年事已高,欲重振祖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女岳丽娟为让家族的这一绝艺不致被淹没,在上世纪90年代初曾下决心重振旗鼓,跟随父亲学习和研究祖传乌铜走银工艺。

在其父亲岳忠祥老人的精心指点下,经过刻苦的钻研和反复的实践,她采用特殊的配方冶炼,在铜片上纯手工錾刻出梅、兰、竹、菊、牡丹、荷花等图案,将银“走”入槽中,制作出了精美的乌铜走银工艺品,终于使祖传的工艺绝处逢生。

晋宁是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1955年至今,省市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进行了五次发掘,清理古墓86座,出土战国至西汉的文物5000多件。

这些可与中原商周青铜文化媲美、被国际文博界誉为“独步世界的收藏”的文物,勾勒出足以令彩云之南骄傲的、消失了2000多年的古滇王国的轮廓,显现了云南古代史上一个最灿烂的时代。

这是云南考古界在滇文化探究中里程碑式的发现,被誉为中国三大出土奇迹之一。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这些文物,大多数都是青铜器。天城门是晋城镇一个历史悠久的村落,距石寨山只有3公里多。

制作乌铜走银的袁家住在天城门村的小梨凹,这个以竹编之乡着名的村庄坐落在金砂山下。金砂山也因前些年出土过大量的青铜器而名噪一时。

据专家分析,古滇国的青铜铸造工艺非常精湛,当时的人们能采用单范浇铸、空腹范浇铸、夯筑范浇铸、套接范浇铸、失蜡法浇铸等方法,制造用途多样的生产生活用具和工艺美术品,并使用锻造、模压、镂空、鎏金、镀锡、镶嵌、彩绘、线刻等后期加工技术,使青铜器更具实用性和更精美。

古滇国工匠对青铜合金比例有着较为准确的认识,并能熟练地应用,他们采用的合金成分多达6种以上,除了人们熟悉的铜、锡、铅、铁外,还有镍、硅等。

他们根据自己对青铜器性能和用途的设计要求,调整合金成分,改变合金比例,或使之提高硬度,或增强韧性,满足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他们巧妙利用合金比例,改变铜器的颜色,使之乌黑发亮或洁白生光,从而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

乌铜走银的制作最基础的工艺就是合金铜的冶炼,这一工艺技术掌握不好,铜就不能变黑,成品不是红铜走银就是黄铜走银,其工艺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古滇青铜器很可能就是乌铜走银的历史源头。

主要产品多为器皿、墨盒、玩物,图案有麒麟吐书、八仙过海、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梅兰竹菊、龙凤鹿鹤等。工艺造型奇巧,技艺精湛。

产品销路甚广,远销香港地区和国外,极富盛誉。乌铜上呈现银色纹样,形成独特雅致的风格和极高品位。有手炉、文房四宝、酒具、花瓶、笔筒、香炉、如意、首饰、烟具、首饰盒、长命锁等。工艺制作精细,用料精选,费工费时。

制作乌铜走银是一项复杂的工艺,匠人须掌握冶炼合金、雕刻造型、书法绘画、微雕等技艺。主要工具有风箱、熔炉、铁锤(大、小)、钳子、大小不一的錾子(錾刻花纹用)。

用铜做成铜坯,呈淡红色,坯上以手工绘刻花纹;然后将一定比例的紫铜、黄金熔化成溶液,用专用的工具“瓦它拉”(窑泥烧制的器具)手工反复打制,直至像薄纸一般;再用各种大小不一的錾子錾刻已经画好的图案花纹,然后走银水或金水打制成型;最后,使用祖传秘方使之变得乌黑发亮,光泽秀丽。

乌铜走银这项古老的工艺被云南三个大家派别所掌握;分别是石屏金永才大师;晋宁袁昆林大师,以及万光红大师所掌握的保山乌铜走银制作技艺。

石屏乌铜走银是石屏县历史上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中国手工技艺之一,着名学者袁嘉谷的《异龙湖歌》有“器精称乌铜”的句子,称颂的就是乌铜走银工艺品。

由石屏县异龙镇冒合岳家湾岳氏兄弟始创于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距今已有280余年的历史,历代独家经营。民国年间,年均产销量约3000~5000件。

石屏乌铜走银传人岳中明曾在昆明民生街开店经营,后其内弟苏继承掌握了此工艺,1959年云南省人民政府为抢救民族工艺,送苏继承等人前往北京参观学习两个多月,回昆后在省委招待所设点研制乌铜走银工艺数月。

1962年苏继承去世后此工艺失传,迄今仅发现一位掌握此技艺的岳氏传人岳忠祥,但年事已高。

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89年,袁家和的两个儿子袁万成、袁万礼开始制作沉寂多年乌铜走银。

银匠家中又开始响起了“当当当”的金属敲击的声音。乌铜走银有了第二代传承者。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重操旧业,慢慢开始恢复此工艺的制作和销售,至今已做了几千件作品,流传于晋宁县境内,1998年以后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场上销售。

由于是传统手工生产,每年制作的作品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现今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

保山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桥怀宝银楼(四宝斋前身),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授予怀宝银楼的万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成为批斗对象,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就这样被万光红继续传承下去。

“乌铜走银”是云南古老的手工技艺,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然而如今却也濒临失传危机

他1953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官渡区,自幼热爱艺术,对古玩珍品、青铜器等情有独钟,且天生具有一双“火眼金睛”。

有一些云南工艺美术界的大师告诉我说金大师是岳飞的后人,对于这个说法,我并未找金大师求证,因为我知道,即便传闻是真的,像他这样德艺双馨的大师,也不会利用祖上的名誉去为自己博取关注度。

既然金大师从未主动提及过,我贸然发问必会显得唐突,倒不如不去纠结这些传言,而专注眼前的主题。金永才老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全是靠他自己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坚持、钻研、创新来获得的。

这几十年的风雨兼程,金大师也经历过人生的许多波折和神奇际遇。他和他师父之间的传奇故事,也为乌铜走银蒙上了一抹神奇的色彩。

当年,金大师的家人觉得“天干三年,饿不到手艺人”,让他学了银匠,那时银饰在云南的需求很大,谁家嫁姑娘,也都会打一些银手镯、项链、发簪、柳月耳环等做为嫁妆。

金大师在做这些银饰生意的过程中,认识了他的师父——乌铜走银大师李加汝,二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李加汝是孤寡老人,金永才经常去他家里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那时,李加汝还只是做一些寻常的银饰生意,并未展示出乌铜走银的绝技。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手表代替传统的银饰成为云南人时髦的陪嫁品,银饰生意越来越难做,李加汝便自己做了一些乌铜走银的烟斗,让金永才拿到茶馆里去卖,挣一些钱回来维持生计。

金永才这才见识到了李加汝的手艺。但李加汝只是做完了才给他,从未让金永才见过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

自清雍正年间在云南石屏县诞生以来,300多年间,乌铜走银一直被视为珍贵的奢侈品,在那个普通人工资只有十几元的年代,一个乌铜走银烟斗在昆明老茶馆里仍然可以卖到150元。

那时候昆明的茶馆也是各种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稍微有些品位的人,都喜欢高贵典雅的乌铜走银,有的人没有钱,就拿家里祖上传下来的翡翠、玉石、古玩等进行置换。

金永才很清楚地知道乌铜走银的价值,但始终不知道制作方法。过了整整8年,李加汝才收他为徒,但也没有传授绝技。

直到1995年,80多岁的李加汝身体越来越差,经常住院。一次出院后,李加汝和他一起吃饭,喝了点儿酒心情不错,就对金永才说:“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不能在我的手上丢失,不然我就成了民族的罪人。”

原来,师父早已把配方写好了,他把配方交给金永才,命令他在15分钟之内必须背熟,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马蹄钟的钟声一响,李加汝便把配方拿起来叠好,金永才以为师父是要交给他,没想到李加汝把配方扔到火里一烧而净,急得金永才赶紧回家按照自己背诵下来的配方练习制作。

三个多月之后,李加汝先生便与世长辞了,“乌铜走银”的手艺被金永才传承了下来。

提及师父,金永才眼里充满了欣赏和感恩,也感慨人生命运的无常。李加汝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传奇,聪明又帅气的李加汝早年是土司家的上门女婿,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并育有一个儿子。

后来因为时局变迁,他辞别妻儿,上山落草为寇,当了土匪,又遇到三大战役战败的国民党残部,正好在土匪里选拔好的工匠,他因为身怀绝技,受到了优厚的待遇。

1955年,云南的解放军开始剿匪,李加汝买了农民的衣服下了山,从石屏到玉溪,走了整整7天,投奔在师弟家,1956年下半年才回到自己的家乡,逐渐开始以银匠的手艺谋生。因为怕自己的经历会影响到妻儿的前程,他拒不和妻儿相认,并断绝了一切联系,从此孑然一身,孤单了一辈子。

乌铜走银的传承历来信奉“口传心授、不留笔迹、传男不男女、世代单传”的规矩。如果不是后来命运安排了金李二人的相遇,乌铜走银绝技能不能被传承下来还真是一个谜。

金永才说乌铜走银传到他手上,是偶然也是责任。他创立的“金李记”银器品牌,也是为了纪念他和李加汝师徒情深,相依为命的那段日子。

这30年来,金永才一直执着地潜心研究乌铜走银工艺,果然没有辜负师父李加汝的期望,将乌铜走银技艺顺利地传承下来了,并且在他手中得到了发扬光大,创作出很多经典精品。因为他天资聪颖、悟性极高,在继承的同时还做了很多创新。

金大师说“乌铜走银的所有工艺,除了乌铜的冶炼技术之外,其余的我都做了改动和创新”。

提到“乌铜的冶炼”,金大师告诉我们这是制作乌铜走银的第一步,冶炼技术也是传承的秘诀。乌铜其实一种合金铜,在冶炼的时候,500度时,需要加入什么材料,700度时加入什么,1000度时加入什么,这些都是有着严格配方的。最后加入的材料,在30秒之内必须起锅,否则就会全部废掉。

而最终判断乌铜冶炼是否成功,则需要遵循目光、火光、月光的“三光定色”原理,缺一不可。所以以前乌铜走银的传人都是晚上自己在院子里做,并不完全是为了保密,也是因为在冶炼时,需要辅助月光来定色。

对于其它工艺的创新,金大师说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次偶然的奇迹。

众所周知,乌铜走银在经历了乌铜冶炼、锻制乌铜片、錾刻、走银、焊接组装、抛光打磨之后,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捂黑”。

许多精美器物的制作都需要付出辛劳的汗水,但恐怕只有乌铜走银是直接与“汗水”紧密相关的了。乌铜走银需要用带着汗液的手不断反复把玩,才能最终形成乌亮美观的颜色。

1994年,昆明有一位老人,找金永才定制一个乌铜走银的墨盒,送给考上大学的孙子。他问金永才该怎么保养。金大师如实回答说,多用汗液把玩,越把玩越乌黑光亮。

结果,几天之后,那位老人很生气地拿着墨盒回来找金永才理论,他用汗液把玩后,原本乌黑的墨盒竟然变成了红色,他说金永才是大骗子,这个墨盒是假的,要求赔偿。

金永才也很诧异,从艺这么多年从未遇到这种情况,他也赌气说:“我把这个墨盒拿回去,用一晚上的时间重新捂黑,明天再还给你,我可没有骗你”。那位老人将信将疑地把墨盒给他带了回去。

回到家金永才很郁闷,心里很憋气,而且一晚上重新捂黑墨盒真的挺难的,便随手把墨盒往桌上一放,就坐着边生闷气边想办法。

妻子喊他吃晚饭,那天正好吃饺子,在蘸醋的时候,家人不小心把醋洒到了墨盒上,也没人注意。吃完饭收拾桌子,他惊奇地发现红色的墨盒上有几个黑点,猜想可能是醋。

于是他开始大胆试验,把墨盒泡在了醋里,果然,20分钟之后,墨盒渐渐变成了黑色,然后他再用带着汗液的手把玩了一晚上,墨盒比最初更加乌亮美观。

金永才这才恍然大悟:90%的人汗液是酸性的,所以可以用来捂黑乌铜走银,而那位老先生的汗液是很少见的碱性,所以墨盒会变红。从此以后,乌铜走银的捂黑时间便被大大缩短了。百镀一下“大时代的梦爪书屋”最新章节第一时间免费阅读。

最新小说: 从太子爷开始的娱乐圈大佬 挟流 过阴人 壮语 重生之变身国民男神 江山多谋 假如被巫女缠住 曼荼罗 善恶边缘 尸家禁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