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其他类型 > 大时代的梦 > 第八十六章 面塑(6)

第八十六章 面塑(6)(1 / 1)

面塑一直是一种谋生的行当,但它又属于传统的手工艺,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物,其价值有独特的地方。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面塑这种“小玩意儿”更能显示其文化魅力。

传统的面塑艺人是“只为谋生故,含泪走四方”的街头艺人,很少有系统的知识,但是不可思议的是,面塑就是在这样的普通群众手中开出美丽的花朵。那应该是一种虔诚信仰和喜庆心情的结晶!因此,面塑艺术品总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

面塑的传承与很多其他民间艺术一样,一般采取口传身授传承,祖辈相传,师徒相传,而没有专门的学校机构去传播。

面塑和面,先准备材料,滑石粉1份;年米面1份,为防止霉变再加防腐剂半份。

揉面,把以上材料用清水搅拌均匀,像和面一样。

和好,和的面要不干不软,要做到三光,既面光、盆光、手光。

蒸面,为达到面蒸的均匀,把面拍的大约一指厚,再均匀放在蒸屉上蒸,大约30分钟左右。

和面,把蒸好的面趁热揉,再把三份的滑石粉揉进去,直至柔软,装袋。

掺色,用揉好的白面分块,在每一块面上包上不同的颜色揉匀,装袋备用。常用的颜色有:大红、玫红、黄、蓝、绿、黑、白色。

面塑艺术是以可食用的面粉、米粉为原料,辅以工具捏塑成各种造型的艺术,由中国历史悠久的面食文化衍生、发展而来。面塑艺术在民间亦被称作“花馍”“面花”“江米人”等,自古以来便是宴飨的美食、馈赠的礼品,是联结华夏民族情感的纽带,故又被称作“礼馍”。

自2008年以来,已有多项面塑面人技艺,如阳城焙面面塑、闻喜花馍、定襄面塑、新绛面塑、郎庄面塑、黄陵面花、北京面人郎、上海面人赵、曹州面人、曹县江米人等,入选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史料记载,在古代祭祀中曾以面为材料做祭品,取代杀牲以祭天、地、神,面俑亦作为木俑、陶俑的替代物用以殉葬。《诗经?周颂?思文》中记载:“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其中“来牟”就是古代大小麦的通称,这说明我国麦类种植的历史由来已久。我国麦类作物加工的历史同样悠久,出土文物证明在新石器时期就出现了磨盘等工具,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中就有专门烤烙、煎制面食的炊具,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磨制面粉的工具则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些工具的诞生,为把麦粒转化为面粉并使其具有可塑造性奠定了基础。

秦汉时期,我国麦类作物的种植更加广泛,并且逐渐形成南方食稻、北方食麦的饮食格局,面食种类迅速增加,面食加工工具和技术也从社会上层传向民间。

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急就篇》中记载“饼饵,麦饭,甘豆羹”,饼饵就是糕和饼的统称。唐朝颜师古所注《急就篇》中“搜面而蒸熟之”的“蒸饼”类似于今天的馒头。据民俗学家考证,“馒头即民间面花的滥筋,民间面花应该起源于汉代”。

饼类食品作为面粉被塑造的最初形式,在这个时期渐渐发展了起来,汉宣帝还被当做制饼业的祖师爷被后人供奉。

魏晋南北朝时期,面食种类愈加丰富,面食制作开始讲究技巧,对造型、色泽开始渗透审美要求,面塑艺术开始萌芽。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一书中曾记载了十余种制作饼类的方法,如白饼、烧饼、髓饼、鸡鸭子饼、细环饼、截饼、粉饼、豚皮饼、治面砂渗法等。

晋人何曾有言“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这种“坼作十字”的饼即是后来花馍的雏形,这说明人们对面食的期待不再停留于果腹,而是产生了审美的需求。

进入唐代,对面塑艺术的文字记载更为确切,与现今面塑艺术更为接近。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写道“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或当街高祭、张施帷幕,有假花、假果、粉人、面米长之属”,从中可以看出面塑作为祭祀品的用途。

《唐语林》中对面塑有如下描述:“宴诸司以面及药翡之类,染作颜色,用像豚肩、羊、脍炙之属,皆逼真也。”显然这一时期的面食已经向装饰化、艺术化方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面塑由此产生。

新疆阿斯塔那地区出土的唐永徽四年(653)的墓葬品中,一组女俑生动地展示了当时从簸粮舂麦到推磨擀面的全过程。

同时出土的还有面制女俑头部、男俑上半身以及面制小猪和花式糕点等面塑作品,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实物资料。

宋代是面塑艺术世俗化发展的高峰,人们开始在各种各样的民俗活动中使用面塑食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录了与岁时节令相关的诸多面塑事项,如:“正月初一,京师人家大多食索饼,人日(初七日)则食煎饼”;“上元节有丝笼和油外锤”;“二月二有迎贵果子”;“三月初三有面做的‘镂人’”;“清明前一日的寒食节要食‘子推饼’;“清明节用面造枣糊飞燕,柳条串上,插于门相,谓之‘子推燕’”;“四月初八食糕糜”等。

以七夕面塑为例,孟云:“以瓜雕刻成供花样,谓之‘花’。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如捺香方胜之类,若买一斤数,内有一对被甲胄者,如门神之像,盖自来风流,不知其从,谓之‘果食将军’”,另外“以粉作狮子蛮王之状,置于糕上谓之‘狮蛮’,此亦为果实花样”。

从《东京梦华录》的记述中不难看出,北宋时期的面塑艺术已与岁时节令密不可分,固化为食俗,其中诸多与面塑相关的民俗事项至今仍在使用。

明清是面塑艺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其在造型、色彩、制作工艺各方面日臻成熟、完善。此时民族融合,各民族的面塑制作互相影响,同时西方面点也进入中国,中外面塑文化相互交流,面塑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态势。

自明清以来,现在流行的面塑大多已经出现,岁时节令、人生礼仪中的面食习俗也逐渐定型,面塑中融入了更多的民俗文化内涵。与节令风俗联系紧密的面塑,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吉庆寓意,如北京地区有过年供奉的面塑,由专门的店家制作,多塑面龙,龙身缀满“明珠、宝锭、瓶胜、方戟”,寓意“注定平安吉祥”。

寒食、清明节时,山西介休(介子推传说地)家家户户制作“蛇盘兔”“子推燕”“子推饼”,取“蛇盘兔,必定富”“子推燕(念),思念介子推”之意。

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晋北人的面塑节,每户人均一个大花馍。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羊形,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希望小辈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形,称为“面人”,寓意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形,称为“面鱼”,寓意年年有余。

还有许多瓜、果、李、桃、莲、菊、梅等造型的花馍,点缀以花、鸟、蝴蝶、蜻蜓、松鼠等,蒸熟后,经过五色着彩,花馍看上去栩栩如生,令人赞叹。

在婚、丧、嫁、娶等人生仪轨中,更少不了面塑的身影。在陕西、甘肃、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的某些乡间,至今依然保留着送女儿、送外甥面羊的“面羊节”。

小孩过满月,外婆家要送“十二生肖”大面圈或“麒麟送子”,以求“囫囵”圆满;母亲要为已出嫁的女儿塑面羊,将象征美好吉祥的面塑送到女儿家,而且要年年送,说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

婚礼上送的“喜饽饽”,则多是龙凤、鸳鸯、双喜、石榴,以祝愿新婚夫妇和睦相爱、多生贵子。其他诸如面佛手谐音“福”、面鹿谐音“禄”、面桃象征寿、塔形盘花糕象征步步高升……这些仪礼类面塑,早已随着个人生命历程深入民生,成为民众最基本的传统文化意识。

面塑从祭祀和供奉神灵,到承载民众迎祥纳福、寄寓美好愿景的功能,再到当下发展成为人们相互馈赠、品玩鉴赏的艺术品,已走过了千年。

随着越来越多面塑非遗传承人以及面塑艺人的出现,富有现代气息的创作使得面塑技艺水平大幅度提高。当代面塑内容、形式不断推陈出新,技巧愈加精进,表现手段更为丰富,材质上做到防潮、防腐、防霉,更为轻便,颜色也更为艳丽,富有光泽。诸多的面塑文创衍生品日益涌现,让人耳目一新。

“海派面塑”可谓当代面塑艺术的代表之一,始于百年前的上海老城厢地区,当时此区域各种富有特色的产品交易发达,经济水准较高,吸引了众多民间艺术家纷纷在此大显身手,加之上海又是一个开放的国际都市,海外文化的渗透,带来了与中国传统不同的近现代风貌。

因此,海派面塑吸纳中西艺术精华,传统与现代良好统一,进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艺术风格。

有着“面人赵”美誉的上海面塑艺术家赵阔明是“海派面塑”的开创者,他在继承前人技艺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面塑的“手掐八法”和“工具八法”,大大丰富了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尤其加强了对人物相貌和对象质感的表现。

他的作品人物众多,场面宏大,塑造逼真,表情刻画细腻,形象富于质感,衣带装饰轻灵飘逸,体现出鲜明的海派文化特色。赵阔明的作品被称为“立体的画,无声的戏”,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上海杨浦区的戚依平是新一代面塑传承人的代表,她经营着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有着专业的团队共同打造创新的面塑作品。

他们开发的系列面塑文创品,有剪纸面花、书法面花、面塑台灯、面塑艺术画、面塑挂件、面塑摆件等,将传统面塑的经典元素融入现代题材,具有实用功能和时尚气息,深受市场以及年轻人的喜爱。

纵观面塑历史的千年演进,它不仅是舌尖上的滋味、视觉上的艺术,更是人生万般情感的表达,令人从中领悟到世间的烟火、生活的况味、自然的循序繁衍和人类的生生不息。

面塑作为“有形的艺术”,可为历史、考古、民俗、艺术等诸多领域提供参考资料,但更为特别之处在于,作为“无形的遗产”,它是民俗生活的记录与观照,是大众内心深处的珍贵记忆,是华夏各民族的文化认同。

面塑是一种珍贵的传统艺术,清代即已在金坛民间流行,俗称“面花”、“花糕”、“花团子”,又称“捏面人”等。它既是观赏品,又可作玩具或供祭品,还可以食用,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

金坛面塑技艺,既带有家族性的传承特点,又具有广泛深厚的民间基础。据有关资料记载,建国前后金坛从事面塑营生的艺人约有40多家(族)70多人。

民间面塑一类是喜庆吉祥点心,其品种和内容,基本是民间传说中的各类神话人物造型。主要用于造屋上梁、寿辰生日、嫁娶礼品、馈赠亲友以及祈祷祭奠、殡葬供品中等方面。

谁家要做大事情,主人都要提前邀请面塑匠人上门。而每当这时候,面塑艺人们就会大展身手,“龙风吉祥”、“金童玉女”、“仙女献宝”、“孔雀开屏”、“花脸蝴蝶”、“仙鹤添寿”、“欢喜鸳鸯”、“连年有鱼”、“万年长青”、“子孙团聚”、“福禄祷禧”……各种式样的花团子、花果糕,尽在缭绕炊烟和手指翻飞中生成。

另一类是专用于观赏和收藏的作品,其品种和内容,主要为做工更加精致的神话戏剧人物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如“八仙过海”、“西游记”、“白蛇传”、“十二生肖”、“奥运福娃”、“世博海宝”等,造型生动活泼,富有动感。

面塑艺人取材于手中,经捏、搓、揉、掀等工序,再以小刀等简便器具施以点、切、刻、划等技法,塑成身、手、头、面,然后披上发饰、衣裳和佩物,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各种面塑形象便脱手而就,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金坛面塑的主要材料,有米粉、小麦粉、食用颜料、蜂蜜、甘油、明矾、石盐、洗涤净、防腐剂、铜金粉、色拉油、弹簧柄等。此外,还要按秘方采用防裂、防霉处理。

金坛面塑在制作过程中使用的主要工具,有剪刀、牛角针、切刀、小梳子、压棍等。

有人说,面塑与雕塑相通,但面塑的工序却与雕塑正好相反,前者是一层一层“减”下来的,而后者是一层一层“加”上去的。没有图纸,没有文字资料,也没有规定尺寸,画稿就在面塑艺人的心里。各种造型、人物神态和线条服饰,全凭艺人的手上功夫。

金坛面塑作品在题材内容上不拘一格,从“牛郎织女”到“八仙过海”、从“奥运福娃”到“世博海宝”,从“九龙戏珠”到“十二生肖”,既有古韵风情,又具现代潮流;既有古典神话、传统戏剧人物,也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和卡通人物,凡此无所不及。

搜【完本網】秒记网址:anЬen.МΕ书籍无错全完结

最新小说: 从太子爷开始的娱乐圈大佬 重生之变身国民男神 江山多谋 善恶边缘 尸家禁地 灵异魔说 曼荼罗 过阴人 挟流 假如被巫女缠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