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其他类型 > 大时代的梦 > 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3)

第八十七章 保安腰刀(3)(1 / 1)

保安族为何会开始打制刀具?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传说从前保安人居住的地有一年突然出现了一个魔鬼,隔三差五就下山到村子里掠取姑娘。勇敢善良的铁匠哈克木,为了能消灭魔鬼,手持钢刀前去与魔鬼搏斗,却怎么也伤不到魔鬼。

正当哈克木一筹莫展时,一位老人给他托梦说:“孩子,有一种叫“波日季”的腰刀可制服魔鬼,对面山上有个天池,天池西边有棵老树,你按照此树的叶子打一把腰刀,并记住在刀面上要凿上有树叶的图案,这样的做出来的刀就能够消灭魔鬼了”。

哈克木遵照托梦老人的话精心打制了“波日季”腰刀,杀死了魔鬼,救出了许多姑娘,而从此保安族人民也开始打制刀具了。“波日季”就是最早的保安刀的样子。

传说总是浪漫的,但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保安族之所以以打制刀具著称,也是环境所迫。保安族的先祖虽然是中亚的色目人工匠,但是定居在青海后,他们也是以种地为业,是个典型的农耕民族。

但自1865年保安族移居大河家地区之后,保安族内部的贫富差距发生了显著变化。大多数保安族人赖以生存的土地日渐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结果导致大量失去土地的保安族农民迫于生计而进入手工业,以打制刀具谋生或者补贴家用。

最早的刀匠被人鄙视,被称为“讨吃的匠人”。但也就是在这种生存和舆论的压力下,保安族刀匠精益求精,最终在他们的努力下,将保安刀变成了一个民族的“名片”。

很多保安刀上都有一个“一把手”的图案,说到这个图案的来历,还和一段民国往事有关。民国时期,大河家地区处在民国军阀马步芳的统治下,政治黑暗,民不聊生。

这时当地的贪官污吏为了讨好马步芳,强令当地一位有名的保安刀匠在一个月内打造一百把质量优良的保安刀,否则就砍掉他的一只手。刀匠不从,最终恼羞成怒的贪官污吏就砍掉了这名刀匠的一只手。

而当地同族刀匠为了纪念这位刚直不阿的匠人,就开始在刀上凿刻五指并拢的“一把手”图案,解放后这成为了保安刀的出口统一标识。

和其他中国名刀一样,保安刀也并非只有一种,而是有各种各样的形制。其中比较出名的除了前面提到的“波日季”外,还有“什样锦”、“马头刀”和“鱼刀”等形制。

“波日季”整个刀体形态呈长方形,刀刃与刀柄之间的比例为1.33∶1,刀柄与刀刃的长度相近,刀柄宽度小于30mm,呈椭圆形,便于抓握,其整体比例便于在就餐时使用大块肉类,割肉剔骨。

“什样锦”属于方头直刀,特点是刀扳平直,刀刃折转突兀,形成三角形刀尖和强劲的切割面,显得刚直威猛。其名“什样锦”为唐菖蒲花的别称,叶似长剑,寓意爱恋、长寿、康宁、福禄。其刀柄是由银、铜、石、珠、牛角等十样东西叠加制作而成的,璀璨夺目。

以上这两种刀属于传统的保安刀具,其特点是刀柄端直,既无护手,也无刃舌。“鱼刀”则是一种来自印度的折刀改进而成的,改进后的保安鱼刀汲取了印度鱼刀的小巧还有着保安刀的坚韧,十分实用。

“马头刀”则是一种式样简朴、价格低廉、使用轻便,切、割、刮、削都十分称手的小刀,深得牧区人民的欢迎。

保安刀之所以坚固锋利,主要是在打造时有一道特别的工艺。这一道工艺的名字叫作“加钢”,具体方法是在锻打刀坯的时候,在刀坯中间才开一个空槽,将钢片塞入其中,然后再反复锻打。

这样最终制成的保安刀属于包钢刀,刀刃部分为坚硬锋利的钢材,包着刀刃的部分则是韧性较强的钢材,如此做成的刀不仅锋利而且坚韧耐用。

保安刀中的精品则被称为“折花刀”,其主要特点在于刀身的制作更加复杂,在“加钢”工序中,不是只加一片钢片,而是前后一共加入四十片钢片,与四十片铁片合并锻打,再将毛坯置入炉中锻烧,两头用火钳夹牢,像拧麻花一样先右拧后左拧,这样烧化一次拧一次,达到右拧8转,左拧7转,最后做成的刀不仅坚韧锋利,在刀面上还会有繁复的花纹。

这种“折花刀”在过去需要刀匠花费一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制成,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个月左右便能做好。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从事打造保安刀打造的保安族人越来越少,但是打造保安刀的保安族刀匠仍然不乏其人,继续传承着这凝固的历史。其中有着保安族人民不屈不挠斗争的缩影,也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让保安族人民流下血泪。

保安腰刀是甘肃特有少数民族保安族的传统手工艺品,堪称保安族文化的大动脉,与户撒刀,英吉沙刀并成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

保安族居住在甘肃省临夏境内的积石山县大河家。现有人口11000多人,信仰***教。这里水草肥美、林木葱郁,泉水潺潺。据说是大禹治水的源头。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传统的手工艺制品,主要产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刘集乡及周边地区。

长期以来,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一直是维系整个保安族生存的重要手段,也是保安族经济文化的命脉。保安腰刀与藏刀,蒙古刀齐名。保安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它不仅是生活用具,也是别致的装饰品和馈亲赠友的上乘礼品。因此,深受西北各族人民的欢迎,在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

保安人打制腰刀的历史久远,保安腰刀的出现与元代的军事活动密切相关。1227年成吉思汗东征时,把部分来自中亚的官兵和工匠留在青海同仁地区。

这部分色目人与当地蒙、汉、回、藏、土等各族人民相邻而居,互通共融,逐步形成了保安民族。在保安城定居以后,他们中有许多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铁匠、金银匠、木匠、鞋匠等行业。

当时的铁匠主要制作土枪、弓箭等,一脉相通的冶铁技术使他们具备了雄厚的制刀资质。保安族迁徙到大河家以后,受生活条件的影响,他们自己制作的腰刀在用以自卫的同时也具有了商品的性质,于是保安族开始用腰刀交换牧民的牛羊和其他日常用品。从此,保安族腰刀和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保安腰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比较著名的腰刀有:“什样锦“、“什样锦双刀“、“雅王其“、“波日季“、“一刀线“、“双落“、“满把“、“扁鞘“、“蒙古刀“、“哈萨克刀“、“鱼刀“等等。规格多为5寸、7寸、10寸三种。

刀面上,分别镌刻着手、龙、梅花等各种图案。其中,最漂亮的还数“什样锦“。这种腰刀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工艺精湛。刀柄均用什样锦镶嵌而成,图案协调华丽。金黄、翠绿、湛蓝、黛黑、银白、桃红……

五彩缤纷,并夹有朵朵梅花。银白色的刀鞘,包着三道枣红色的铜箍,分外璀璨夺目。刀鞘上端有个小孔,挂有别致的紫铜环子。拔刀出鞘,刀锋闪闪发亮,寒光逼人。

刷、刷、刷几下子,可把铁棒削得火星闪烁,铁屑飞溅。而刀口不缺,刀刃不卷,仍旧锋利无比,这大概就是古人所说的“削铁如泥”吧!

保安腰刀还有一个特点,如果试刀锋,可从头上锊下几根头发来,把其中一根头发横放在刀刃上,只要轻轻一吹,头发立刻断了;接着又吹第二根、第三根……每根都是瞬即断为两截。这种腰刀还可以用作宰牲和餐具,削吃羊肉,更是方便、卫生。

保安腰刀锋利无比。削铁,刀口不缺,刀刃不卷。削发,只要把头发放在刀刃上用口轻轻一吹,头发立即就断。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一般是先把择好的铁反复锻打,然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而成。其中制坯时的加钢、炼烧后的淬水至关重要,恰到好处的处理能保证刀具刚韧相济。

仅制作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抛光打磨完毕,顿生五光十色,耀人眼目。

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刀柄由红、黄铜片和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泽艳丽,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钢制镊子,既增添了刀鞘式样的美观,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历史上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保安族人民经数百年岁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锻造出来的民族文化瑰宝。

保安人制作腰刀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保安人经过七八百年打制保安腰刀的丰富经历,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工艺流程,特别从定居于大河家以后,保安人凭着勤勉与智慧,在艰辛的打刀生涯中,从传统打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吸纳先进技术,提高锤炼技术,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工艺品,以工艺精巧,样式美观,刀刃锋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保安腰刀与人们熟知的藏刀、蒙古刀一样,既是生活用具,也是一种装饰品。当然,也是馈赠贵宾亲友的首选礼品。保安腰刀作为保安族原汁原味保留下来的民族文化,以造型优美、线条明快、装潢考究而风行与西北一带,甚至在一些阿拉伯国家也颇有名气。因为保安腰刀不仅是保安族传统工艺的一部分,他更是保安族人民血液与灵魂的一部分。

冶洒力海,保安族,1973年剩余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甘河滩村,家族世代打制保安腰刀,伯父冶陕家宝系鱼刀的创始人,父亲冶古白更是保安族地区有名的制刀能手,2007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安族要到锻制技艺”传承人。

冶洒力海从小就出入家中的腰刀作坊,耳濡目染,深得保安腰刀的制作要领。16岁时便可以独立完成所有工序,善于制作马头刀、波日季、雅吾其等品种,尤其擅长家族独门传授的鱼刀。目前,冶洒力海是首屈一指的鱼刀制作能手,他一直坚持以纯手工打制鱼刀,制作的鱼刀精致美观、经久耐用,在保安族地区享有盛誉。

打制一把传统的保安腰刀,要经过选料、熔化、锻打、加钢、淬火、刻膛、起刃、钻眼、整形、定制花纹、打磨抛光等40多道工序,有的刀子甚至有80多道工序。由于在加钢淬火、刀体修饰等方面的技术日渐精湛娴熟和多样化,保安腰刀的品种也得以不断增繁,相继出现了十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子、珠算刀、折花刀、鱼刀、西瓜头、马头刀等各种特色品类。

仅制作一把刀柄一项,就要对黄铜片、红铜丝、白铁丝、牛角、塑料等不同材料分别进行加工,然后将其巧妙叠合胶铆而成,雕绘上种种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抛光打磨完毕,顿生五光十色、耀眼夺目。

而刀面上刻有七颗星、五朵梅、一条龙、一把手等图纹,纹饰精细,刀柄由红、黄铜片和铝片、牛角等材料叠合铆成,打磨后色泽艳丽,犹如彩锦,刀鞘多为铁鞘铜箍,配以装插的铜制镊子,增添了刀鞘样式的美观,又可以防止刀体从鞘中滑出。

每户保安人家都有铁匠,每位铁匠都有自己的特定刀面图案,有的图案是某位铁匠的标志代号,有的图案蕴含着一个美好的传说,或者记载着一个悲壮的故事。

保安腰刀熔铸着保安族人民的智慧和才华,见证者保安族形成发展的历史,真是的反映着保安族的文化传统、民族精神和文化风格,蕴含着保安族人民特有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保安族的文化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乃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作。

享誉世界的保安腰刀曾经是保安族人民的一种文明图腾和象征,它让保安族的文化传承历史在浩如烟海的民族民间文化中走过了一段艰辛而又不乏光环的苦旅。然而,在市场经济成为一种历史潮流和时代最强音的今天,保安腰刀却面临着一种令人担忧的尴尬。

在2006年6月10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日前夕,作为保安族最具代表性的保安腰刀的锻制技艺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角度讲,这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安腰刀的保护现状并非十分乐观。

保安腰刀的产生和发展一直伴随着保安族的发展历史,体现着保安族人的勤劳智慧和审美意识。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工艺品,保安腰刀以其精湛的制造工艺、丰富奇特的文化内涵、完美精致的造型以及经久耐用、物美价廉的特点而享誉海内外,与新疆的英吉莎小刀、云南的阿昌刀齐名天下。

甘肃省文化厅厅长马少青不仅是一位地道的保安族人,同时也是保安族族源问题的潜心研究者。他说,关于保安族的族源之说,在学术界众说纷纭。

一种是以蒙古人为主的说法,另一种是回族为主的说法,第三种是以色目人为主的说法。第三种观点的支撑是,保安族以信仰***教的色目人与回、藏、蒙、土等民族长期交往,自然融合而成。

马少青比较赞成这种说法,他认为这种观点较可信,并且尊重了本民族的意愿,也与各种历史传说、语言特色、人种特征以及生活习俗等相吻合。

保安族族源问题也许仍是今后一个时期进行研究探讨的话题,但也许就是这样一个复杂变迁的历史轨迹,才让保安腰刀蒙上了一层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神秘色彩。

保安腰刀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长期以来,保安族人民用自己独特的冶铁技术创造了灿烂的腰刀文化。新中国成立前,保安族贫苦农民为了谋生,男子大多从事副业,冶铁手工业是其主要项目之一。

据大河家镇一位年长的保安族老匠人讲,那时高赵李家村共有100多户人家,其中铁匠占到全村人口的一半左右,有的一户人家就有两个铁匠,甚至一家几代人都从事冶铁手工业。到1949年,高赵李家村的男人几乎全部是铁匠。

他说,冶铁技术的传授,大都是父子相传,技术高超的匠人才收学徒。冶铁的匠人,大部分是半年耕种,半年打铁,农忙时务农,农闲时打铁。只有少数人完全脱离农业生产。

也许正是在这样一个独特而又颇具民族文化内涵的环境氛围的作用与刺激下,1957年,当时的地方政府就把分散的制刀工匠组织起来,在大河家镇建立了刀具厂,并开始成批生产保安腰刀。

其后,随着保安腰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逐渐畅销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四川、西藏、内蒙古、云南等地,有的还远销我国港澳地区及日本、印度、沙特、尼泊尔及西欧各国。

搜【完本網】秒记网址:anЬen.МΕ书籍无错全完结

最新小说: 从太子爷开始的娱乐圈大佬 壮语 曼荼罗 重生之变身国民男神 过阴人 善恶边缘 挟流 尸家禁地 假如被巫女缠住 江山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