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其他类型 > 大时代的梦 > 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3)

第九十一章 唐三彩(3)(1 / 1)

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曾有大量的三彩仿制品,它们也已近百年,釉面火光已褪,柔和温润,不排除个别器物会有微弱的蛤蜊光,但绝不会有真品三彩那种从釉里面涌溢而出的宝光。

只要你认真观察民国早期的低温釉就会发现,此时期绝大部分的低温釉是没有蛤蜊光的,上观至乾隆时期的低温釉,迎光侧视仔细观察才会隐约发现蛤蜊光。所以,有无明显的蛤蜊光仍可作为区别民国三彩的硬件之一。

岁月无情,唐三彩釉面经受千年时光的洗礼会留下一些不容易发现却很特别的痕迹。

还未见唐三彩传世品的报道,几乎都是出土物,其釉面一般均见泥土腐蚀的痕迹,不同的只是腐蚀的程度和方式。一般情况下是见土咬的细孔随意自然地出现于釉表,或通体或局部出现,细孔大小、深浅不一,有的密密麻麻,有的寥若晨星。

腐蚀的程度不一,有的要仔细观察才可发现。在放大镜下观察部分土咬细孔,其边缘的釉面有轻微的腐蚀过渡。经药水处理土埋之后釉表会出现酸咬的小孔,但很有规律,僵硬不自然,腐蚀程度较一致,没有腐蚀的过渡现象。

实际上高仿者在釉表的处理上很矛盾,如果用药水处理,釉表的光泽又不自然,很容易被识破;不用药水处理釉面又太光洁新颖,加入其他元素降低釉光的亮度,一经检测马脚又露。

在观察腐蚀细孔时要注意把它与釉面在窑中形成的大小不一的棕眼区别开来,棕眼仅出现在釉表,深度约为釉厚的三分之一,腐蚀细孔则深入釉里,有的腐蚀至胎表。

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还有一种特殊的腐蚀形式也是高仿唐三彩无法仿造的。那就是光润的釉表极薄的一层釉水被腐蚀了,留下粗糙的釉面,形成大小不一的腐蚀斑块。它们出现在釉面上有一个清晰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由浅到深,再由深到浅。唐三彩出土后腐蚀不再发展,过程停在了釉面上,给了我们辨别的依据。

先说由浅到深:腐蚀出现时,开始是釉面上出现隐约可见的微孔。微孔刚出现时可以是几个也可以是几十个、上百上千个,刚出现时太渺小还不足以改变其釉面的光泽和颜色,乍看上去釉面正常,不用放大镜观察也可看清;随着微孔的增多增大,其釉面的颜色慢慢变成浅褐色;随着腐蚀的日趋严重,腐蚀面积逐渐增大,就出现了粗糙的斑块,用手摸之有刺手感,用指甲轻轻一划可划出痕迹。

再说由深到浅:腐蚀较严重的釉面向未腐蚀的釉面发展的过程是一种由深至浅的渐进侵蚀过程。首先是最严重之处釉表釉光全无,只见粗糙的面目全非的釉,用手指可抹出痕迹,再接着是稍微严重的地方釉表极薄的一层尚存,但却有极细的孔隙且釉光暗淡,有的釉光几乎不存在了,用指甲可掐进去,再过渡下去,受轻微腐蚀的釉表乍看上去釉面尚好,釉光也还自然,但仔细观察釉面就隐约可见腐蚀细孔,用小刀轻划可划出痕迹。

这种由浅至深又从深至浅的交替腐蚀过程,在釉表的表现是以毫米为单位的,但在时间上要形成这一过程却是要以百年为单位的。整个器物易仿,细微之处难仿。所以,吃透了真品唐三彩的釉面,再回过头来看仿品的釉面,其浅薄之处也就一清二楚了。

返铅现象——百年时间浓缩而成的精灵。部分唐三彩真品釉面的返铅现象,即人们常说的“银斑”,是唐三彩后天生成的典型物质。返铅现象的出现除了需要一定的环境,还需要上百年的时间,是时间留在唐三彩器物上的特殊的印记。

整件唐三彩器物的釉面通体有一层薄薄的银光,如秋月之色浮于物面,如薄霜依稀可见。

一件器物釉面的局部有银白色的返铅现象,而大部分釉面则没有。值得一提的是返铅现象出现于任何颜色的釉面,蓝色的釉面的返铅现象往往更为突出,颜色更加自然。

并不像有的文章所说的蓝釉不会出现返铅现象,要知道唐三彩的釉由各种化学元素组成,其中铅的成分达25%左右。既然釉有那么高的铅含量,只要条件合适,什么颜色的釉面铅分子还不是照样跑出来,蓝釉亦釉,没有例外。

以细小的银白色斑点出现在釉面上。“银斑”是真品唐三彩器返铅现象的重要表现方式,其表现形式仍为不同时间先后出现的动态过程。首先是酝酿阶段,表现形式为釉面出现隐约可见的浅黑色斑点,有的略呈爆裂状,再发展是在浅黑色的斑点中间出现针尖大的白点,再往下发展便是白点逐渐长大成为白色的斑点。

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发展,釉面上的银白色斑点也就越来越多,大小不一呈色自然。“银斑”从酝酿到发展成为银片,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唐三彩器出土后,离开了出现“银斑”的环境,动态的生长过程便凝固在唐三彩器物上,给我们观察它提供了一个动态的过程,几百年的光阴便凝固在我们眼前。

真品“银斑”,由分子构成,薄如纸张的1%。高仿唐三彩的“银斑”,有的是在窑中烧成与生俱来的,似故意加铅使之和釉一起熔化,“银斑”深入釉里,和真品“银斑”浮于釉表刚好相反;有的“银斑”是仿品出窑后“种”上去的,厚重笨拙,毫无自然感,与自然的铅金属的光泽差别甚远。

尽管“种”上去的“银斑”仿造者也用一定的温度使之熔于釉表,可人为痕迹很浓,糊弄门外汉尚可,在行家面前绝难过关。用第一种方法造“银斑”,又无法用药水处理埋于地下,因为这样“银斑”就发黑无光了;用第二种方法造“银斑”不仅造不出极薄的真“银斑”,还留下迹痕。就算挖空心思用尽手段仿出稍微像样的“银斑”,可真品“银斑”那种先后出现,大小不一的生长过程,仿者又没辙了。所以说,“银斑”是高仿者还无法解开的死结。

关于“银斑”的形成,程庸老师在《晋唐宋元瓷器真赝对比鉴定》一书的前言中是这样评说的:“前些年,唐三彩鱼子纹开片难以仿出,现在这个问题也已解决。眼下就剩下最后一个重要特征难以仿造,那就是‘开银片’。‘开银片’的形成,是因为铅的原因,它是化学元素中较活跃的一种,时间长了会自然跑出来,就形成了‘开银片’现象。”可见,“银斑”是时间的沉淀物。

仿品则因为生产时间不长,器物表面没有经过酸、碱、盐等地下化学物质的千年腐蚀,釉面新而明亮,上手摸釉面光滑而顺手,没有真品的“涩滞”感。经过打磨作旧的仿品,虽然看表面没有那种光滑明亮的感觉,但这种仿制品往往在器物表面留下了磨擦的痕迹。

如果侧光仔细观察,在釉面就能看到经过打磨而产生一道一道的摩擦痕,用手抚摸器物,有刺手的感觉。真品三彩柱型器都是使用模制法成型,双模左右拼合而成,局部修胎。

器物底部或主体下部中间留有一孔洞,透过孔洞可以清楚地看到留有合模时的痕迹,并可以看到器壁上留有一些不规则的手工痕迹。仿制品则用现代高精度的打磨器处理,反倒双模拼合处画蛇添足。唐三彩吸取了中国国画雕塑等工艺美术的特点,采用堆贴、刻划等形式的装饰图案,线条粗矿有力。

高仿唐三彩的釉里开片虽也浅淡细密,状若鱼子,甚至少量高仿品的开片亦似乎有一种微微上翘的感觉,但比起真品唐三彩,仿品唐三彩的开片密密麻麻,极为细小,细碎爆裂,而且不同的釉色开片也有差异: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小;深黄色釉开片最为细密,更像民间所说的“芝麻釉”、“翘皮纹”;褐色釉类似烧焦状的釉面开片则多呈爆裂状,与胎体分离似乎更明显;绿色釉开片则没有黄色釉开片细;白色釉开片与红色釉开片大致相同;蓝色釉和墨绿釉则多数开冰裂纹,走纹虽也细密,但纹片很少有上翘现象;真品唐三彩器的开片往往是比较复杂的,就是同一器物釉面的开片也是不尽相同的,有的地方开片均匀极细碎,而釉薄之处开片细而不碎纹路稍长。

总之,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真品唐三彩与高仿唐三彩釉里的不同,那就是高仿品开片细小,真品开片极为细小,差别就在一个“极”字,其中奥妙不是比较着看很难说明谁细、谁更细。

时光历经百年可以渗透釉面,把一些褐、黑等色的杂质带入釉里,凝结在釉下胎表,部分真品的釉下会出现这一情况。釉的开片虽不是很细,但纹路是非常紧密的,绝无向两边分开的现象,可杂质竟穿透纹路渗入釉里慢慢积累形成黑褐色的沉积物,沉积在釉下的杂质越多,釉下的胎表就越黑,反之就越淡,在透明的釉下清晰可见。

出现这种现象并不奇怪,只要有足够长久的时间就可。高仿品釉下胎表之所以没有这一现象,就是因为它没有百年以上的时间,短时间的“速成”是毫无结果的,即使有杂质侵入,也不会透入肌理。

唐三彩,已经不再是人们想象中的立体的物件,也不是陪葬用的物件了,已经从地下走上了地上,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上面介绍唐三彩的时候对其历史也做了详细的说明,唐三彩逐渐的往平面三彩发展,也就是郭爱和等一些大师研究开发的平面釉画,并开发了三彩艺这个品牌。

古代陶瓷的制作工艺,是古陶瓷鉴定的一个重要依据,而一般收藏者却往往容易忽视这个问题。这个忽略,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常常会把精力集中于观察陶瓷的器型、釉色和开片这种外在的因素;另一方面原因是,对于一般收藏者来说,不可能亲临现场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他们很少去过现代陶瓷的制作场所,更少去过我国各地遗留下来烧陶遗址,他们不了解遗址中各种炉窑的构造,因而,他们对制陶工艺所遗留在古代陶瓷上的痕迹,关注极少,从而使一些对于鉴定古陶瓷真伪十分有效的痕迹被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撼。

唐三彩陶俑内壁上的指纹,就是这样一种痕迹。它是古代唐朝的制陶工匠留下的制陶印记,更是今人鉴定唐三彩真伪的标志。图6—27和图6—28两张照片,拍摄的是唐三彩女乐俑的内壁,从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到内壁上的指纹。

之所以提供两张照片,是要说明,这种留下指纹的唐三彩,不是个别的现象,是细心的收藏家在各种人物俑上经常可以发现的特征,所以这个特征可以作为鉴定唐三彩真伪的依据。

请读者分析一下这两张照片,就可以发现,这两张照片上的指纹都不是一个手指留下的痕迹,而是两个以上的指纹,或者说是同一个指纹重叠而成的多个指纹。这个现象说明,唐代的工匠在制作唐三彩时,不断用手指捏塑坭坯,因而在内壁上留下了这种重叠的指纹痕迹。

从黄冶窑遗址出土的唐三彩制品来看,唐三彩的制作是采用模制成型工艺,这种工艺,有着严格的造型要求,所以,唐三彩制品,尤其是一些底部开口的人物俑,在脱模后,其细部特别是接缝处,都会经过手塑加工。

这个特殊的工艺流程,既带着强烈的时代特征,又要求十分高超的手艺,这种手艺,在唐三彩制品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终于使现代的收藏家看到了这些不着名的唐代工匠的指纹。

这些指纹,既是我们鉴定真假唐三彩的依据,更使我们对唐代的工艺匠师顶礼膜拜。

这类收藏品,收藏者可自己动手加固处理。处理前要先观察器物的损坏程度,不要盲目使用各种化学材料,要先制定修复保养方案。釉色没有酥松脱落只是表面泛出白绒绒的物质且用手叩不掉釉的,表明釉料比较结实;反之,则说明釉坯酥松。情况不同,采取的保养办法也不一样。

对釉面比较牢固,坯胎比较致密坚硬的可采用两种方法:

一是蒸馏水浸泡除盐法:将这类器物放在蒸馏水中浸泡,二三天换一次水,浸泡三四次后取出晾干即可,表面可加保护层保护。

二是纸浆糊敷法:将纸切碎后用去离子水浸泡,每天更换一次,3天后即可使用。将纸浆糊敷在要去除盐类的器物上,2天换一次纸浆,3次后即可,去除纸浆后要晾干表面涂保护层。

釉坯不好,坯胎体酥松的,这类釉陶不能轻易用水洗刷。有条件的可采用减压渗透加固法,将器物放在真空干燥器内渗透加固,加固剂的配方和配比要根据陶胎的酥松程度、颗粒的粗细、陶胎的薄厚等情况来配。

加固烘干后不能让加固剂泛于表面、出现光泽,更不能改变物品的颜色。还可采用喷涂、刷、滴等加法加固,将试剂配好后在器物的内外采用气泵喷涂、毛笔刷涂、针管滴的办法加固。

加固时不要操之过急,要根据器物吸收情况慢慢进行,由局部到整体。加固用红外灯烘烤至溶剂挥发。加固表面多余的液体可用丙酮擦除。

浸透和表面加固剂可采用:3%三甲树脂丙酮溶液;5-15%聚醋酸乙烯酯酒精溶液;3%的在纤维素酒精溶液;2%硝基纤维素丙酮溶液;5%聚乙烯醇溶液等等。

去除釉面的污垢,石灰质覆盖层可用2%稀盐酸溶液擦洗;石膏类覆盖物,可用硫酸铵溶液热泡;硅质类覆盖物,可用1%氢氟酸溶液擦式;食物腐败物、烟薰污迹,则可用乙醚、丙酮、甲苯、碳酸钠溶液等擦洗。所有用过化学试剂的文物都应在蒸馏水中浸泡干净。

唐三彩这一种工艺品的特点,它有中西文化的交流特点在里面,这个造型是鸡头器皿,从考证它当时是西域国家甚至中东国家的一种盛酒用的器皿,但在中原地区把它作为一种工艺品来制作,并且从人们的使用中可以看到当时中西文化的交流。

唐三彩是唐代陶器中的精华,在初唐、盛唐时达到高峰。安史之乱以后,随着唐王朝的逐步衰弱,由于瓷器的迅速发展,三彩器制作逐步衰退。后来又产生了“辽三彩”、“金三彩”、但在数量、质量以及艺术性方面,都远不及唐三彩。

最新小说: 从太子爷开始的娱乐圈大佬 壮语 曼荼罗 重生之变身国民男神 过阴人 善恶边缘 挟流 尸家禁地 假如被巫女缠住 江山多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