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记住【39】,精彩无弹窗免费阅读!
总觉得自己失去了什么,仔细思索后发现这种感觉不假。
或许早就应该知道,只是长时间的玩乐生涯,导致他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自己的年龄,忘了自己所曾受过的教育,以及脑海中早就应该牢牢铭记的记忆。
警惕心,这是王方失去的东西,也是他现在追悔莫及的东西,自己早就应该注意到,市面上的东西都在上涨。
粮价上涨了百分之三十,米价上涨了百分之四十,牲畜价格上涨了百分之八十。
短短一年之内,发生了如此大的事情,自己却没能察觉,王方深感惭愧。
惭愧自己的慵懒,惭愧自己的洒脱,惭愧自己的执迷不悟。
他始终还未意识到,这里不是后世,这里是五百年前的古代,这里是古代的民间。
三婶的凶利带给他极大震撼,震撼到他醒悟自己所处的时代。
这里是大明朝,1567年的大明朝,一个最为璀璨的年代,也是华夏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年代。
这时候的民间,还残留着一言不合取人性命的习俗,还残留着宗族械斗,动辄杀人的习俗。
王方忘记了,忘记戚继光的戚家军就是由这群农民组成,而这些农民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动辄组织出数千人的斗殴。
整整四个月,两方人持续不断的斗殴,父亲死了儿子上,儿子死了兄弟上,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杀,就要打,就要弄死你。
整整四个月时间,类计三万人次的斗殴,死伤两千五百余人。
这是华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民间斗殴,也是最光荣的斗殴。
正是这一场斗殴,成就了戚家军的威名,又或者说,正是有了这一批农民和矿工,才能成就戚继光的威名。
不是否认戚继光的功绩,也不是强调义乌人的凶猛。
只是令人真切感受到了,明人的凶猛。
一切以事实说话,当明朝灭亡后,这群凶猛的明人,组建了世界上最长久的帮会组织,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整整抗争了二百余年。
当清朝灭亡的时候,或许人们只记住了袁世凯,孙中山的名字,但他们不能忽视的是,袁世凯的儿子就是这个组织的大佬,孙中山本身就是这个组织的大佬。
而那个时候,这个组织已经改变了名称,但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前身就是那群勇于抗争的明人,而清朝的灭亡,也和这群天地会的后人,有着极大的关系。
至于明朝的民间,勿须多言,仅仅因为一缕头发,他们用几十万的性命,证明了自己的凶猛,证明了自己的坚贞。
不称臣,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是历代大明天子的骨气,当我能打你的时候,我拼了命的和你打,当我打不过你的时候,好,可以,要我的命可以,不投降,不逃跑,煤山上的崇祯证明了这一点。
我可以死,但绝不屈服!
这不仅仅是大明天子的骨气,也是明朝民间的骨气,他们可以为了利益械斗,可以为了一缕头发放弃生命,也可以为了仇恨抗争二百余年。
这里是五百年前的明朝,也是整个华夏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年代,最为壮丽的年代。
而自己,轻视了这个年代,轻视了大明人。
王方很后悔,后悔自己的轻视,后悔自己的疏忽。
假如他没疏忽的话,应该能早点意识到物价的上涨,也能早点意识到海禁解除的到来。
隆庆年间,明朝解除了持续百年的海禁,王方不知道这其中蕴含了多少的权利斗争,但他不相信一个刚刚上台的太子,有魄力解除持续了两百多年的海禁,也不相信他刚刚上台,父亲尸骨未寒的时候,就敢率先打破持续了数百年的祖宗宗法。
而这一切举动的背后,一定弥漫着激烈的权利斗争,而对于明朝的朝政而言,有决定权的,一定是江南民间。
明官多出江南,大明朝数万官吏,起码有一半出自江南。
东林党,浙党,楚党,等等权倾朝野的党派,全都来自于江南民间,这也就意味着,一旦朝堂上有什么异动,率先反应过来的不一定是京城,很可能是江南民间。
物价上涨,意味着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意味着大量的财富正在涌入江南。
江南的士族们已经率先反应过来,准备用即将贬值的银钱,购买足够的货物,朝堂上的争论还在起始阶段,而这帮为富不仁的官商,却已经开始着手收割民间的财富。
整个明朝解除海禁,到它灭亡为止,整整数亿两白银流入民间,再加上金铜等货币金属,整个大明朝的物价将翻升两倍不止,而货币的价值,也将贬值两倍不止。
直到清朝时期,白银将贬值数倍不止,以至于哪怕赔款了数亿两白银,清朝的皇族依旧可以享受荣华的生活,而这些放在明朝身上,不要说数亿两,就算几百万两,也可以将国库掏空。
这是一个充满机遇的年代,也是一个充满危机的年代,王方很惭愧自己的轻视,很惭愧自己的疏忽,幸好现在还不算太迟,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展开自己的布局。
当王方正在思考的时候,母亲和三婶一脸担忧的望着自己。
“这小子不会傻了吧,不就是剁手吗,有什么大惊小怪的。”
三婶不屑的嘟囔着,目光里充满了嘲讽色彩。
假如是往里日,母亲一定会跳起来和她大骂,但在今天,却只是静静看着,目光里充满了莫名意味,仿佛看不清自己的孩子。
感受着身边的变化,寻找自己的机遇,而到了1576年的后半年,事情出现转机。
爷爷病了,病的很重,四十余岁的老人只能躺在病床上,咦咦啊啊的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中风,一种常见的老人病,这本身只是一件寻常的事,但在自己家中,却极不寻常。
直到这个时候,王方才知道,二伯是奶奶再嫁带过来的,而当爷爷病了之后,家中的一切,都是大伯做主。
长兄如父,长嫂如母,这句话不是说说罢了,放在这个年代,它和法律无疑。
“三婶,你说大伯会不会把二伯赶出去。”
三婶咧着嘴笑了:“一定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