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知秋朗声道:“我以前的爷爷孙用和,大难来临之前,曾痛心疾首对我说,将来无论如何,都不要当太医了!想他老人家,以侍御医之首的身份,尚且因误解而死,我的医术,特别是温病的治疗,跟所有太医都不相同,我敢说,用不了多久,弹劾我不如本方的只怕就会接踵而来,我现在才十五岁,往后的日子,就算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头,而且,只怕是不仅要砍我一个人的头,到时候,还会连带株连上家人。那时候再后悔,只怕已经来不及了!”
这一番话说出来,几个人都默不作声了。
叶知秋说的是实话,以前,他不停地说温病不同于伤寒,不能按照伤寒方法治疗。几乎没人相信,而前一次皇宫、汝南郡王府和整个京城的丹毒瘟疫,让大家真正见识了他不同于伤寒的温病治疗方子,知道他说的是实话,也知道他再遇到这样的温病,一定会按照他的方法来治疗,但是,虽然有了这次瘟疫的成功,但是,要想让大多数医者接受他们观点,还是不现实的。明清时期,许多温病学派的名医,在治疗温病为主的瘟疫流行时,一样取得了相比伤寒方法要好得多的疗效,但是,大多数伤寒学派医者却并不因此接受了温病学派的观点。也是经过了两百年的实践,那些顽固派一个个都死去,新生医者从开始就接触温病学派的观点,逐渐推广,这才慢慢地逐渐地接受了温病的新观点。
现在,以叶知秋一己之力,想通过一次瘟疫的治疗就说服大多数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的太医们接受温病学新观点,无异于痴人说梦。而一旦叶知秋当上侍御医,将来治疗温病,由于他的肯定会使用温病的新方子,都治好了还没有什么,一旦出问题,特别是治死了人,那不如本方就是板上钉钉的。还真是有一百个脑袋都不够砍!
叶知秋这一点看得很清楚,加上孙用和的教训,让他坚定了绝不当太医的决心。这需要极大的冷静和超凡的超脱,需要都权势和荣华富贵了超然心态。叶知秋已经做到了,虽然他可以当一个碌碌无为的太医,保住荣华富贵,但是这不是叶知秋的目标。他是要么不做,要做就努力做到最好。
吴王和王妃被叶知秋这话一提醒,想起孙、家的惨事,不禁一阵的后怕。如果有这样的风险,那还不如让孩子平平安安的好,反正家里也不缺少这个品官。
所以,王妃赔笑道:“官家,知秋年纪还小,医术也还需要进一步学习。距离侍御医的要求还有差距,是不是等他年纪大一点,医术再成熟一点,再考虑这件事?”
曹皇后以前没有考虑到弟弟可能会使用不被绝大多数太医认可的温病治疗方子医治的问题,如果真是这样,那一旦出了问题,只怕真的跟叶知秋所说的那样,那可就麻烦了。所以,她也望向仁宗,目光中颇有赞同之意。
仁宗也没有想这么多,他其实给叶知秋这个职位,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弥补不能把公主嫁给他的缺憾,对叶知秋治病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够,经过叶知秋这么一说,也觉得不合适了。
别惹出事情来,自己到时候大义灭亲那可就适得其反了。
想到这,仁宗苦笑,道:“那好,这伴事情暂时搁下,以后再说。”,
不料叶知秋却道:“不用以后说了,因为就算以后,我也不会当太医的。”
“这又为何?”仁宗骋然道。
“很简单,”叶知秋道,“温病不同于伤寒,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是要让大多数医者认同,特别是太医们认同,终我这一辈子,估计都不可能!但是,我坚信这是对的,我终身都将为此努力。我会给我的病人使用我的方子治疗,当然是取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而这是违反宫廷规矩的,所以,还是不要我当太医的好。大家都方便。当然,如果再遇到上次那种宫里太医治不好的病,我可以进宫我帮助治疗,但是,必须赦免我不如本方的罪过才行。”
仁宗本来想说你当太医也可以赦免你,但是这个口子一开,那太医都要求赦免才治病,那就乱了,对不是太医的人临时赦免更方便。于是,话到嘴边又咽下了。最后,他谈了口气,本来想好的事情,结果成了这样,让他很为难。想了想,道:“那就封你为定远将军,勋上骑都尉。”
这是个正五品的散官,无权无职,干领俸禄。以一个十五岁的半大孩子,能当上五品官员,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
吴王和王妃这才松了一口气。赶紧让叶知秋谢恩。
离开皇宫回到家,吴王和王妃自然又要大摆筵宴庆贺一番。在邀请的宾客中,有专门邀请叶知秋他们结拜的四兄弟,这是叶知秋专门邀请的。
宴席上,叶知秋除了挨个敬酒接受祝贺之外,其余时间就和兄弟们在一起喝酒说话。
酒宴之上,叶知秋说了自己拒绝皇帝册封侍御医的事情。引得几午人纷纷咂舌,待听了叶知秋说了理由之后,又觉得这个选择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