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评比,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
诺奖评比,最近的成就或最近才显示出重大意义的老成果,但死者的生前成果不予考虑。
发现其中的奥妙了吗。
院士要做出的贡献,必须是有创造性的有系统的,而且必须是重大贡献。
而诺奖评比,一定是有创造性重大贡献,但不一定是有系统的。
区别在哪儿?
体系。
如果你的研究,并不足以成为体系,不足以带领一大批后进共同研究,开创一个繁盛的科学小门类。
那么,你进入一个由体系构成的地方干嘛?
还有一个暗中的潜规则。
那就是,你的发明要是全世界都能用,那你拿了全世界的好处,获得了全世界的尊敬,为什么还要国家来出钱给你进行进一步研究?
如果你的研究被牢牢控制在国家手里,世界上为什么会给你好处和尊敬?
说起来貌似关乎政治,其实和政治关系不大,它就是一条规则。
从几年前这位医学家的研究获得诺奖开始,她所在的医学院就开始在网络上疯狂造势,要让她进入华科院。
其目的当然不是为了表彰她,而是为了学院在国内的排名和拨款。
当然了,结果事与愿违,这个医学院的名次没有上涨,而是在下跌。
学阀在有些人眼中是腐朽的,但是在有些人眼中,是有战斗力的。
如果践踏规则,还想要两头捞。
是不科学的。
诺奖为什么不给发明杂交水稻的袁院士发奖呢?道理是一样的。
从利益的角度讲,学阀目前代表着国家的利益。
至少现阶段,是这样的。
当然了,这不是说科学就没有交流。
这位医学家获得诺奖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袁院士同时获得华国米国院士称号,自然也是一种科学交互的形式。
陆晨:“也就是说,我们这家新企业,要进入坞城互联网科技大会,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是官方出面给我们要一个名额。”
“要么是从学院派内部走通,让大会官方来邀请我们?或者是学院派内部出生的大科技企业巨头发话,让官方邀请我们?”
王儒点头:“是这样没错,建议老板你和西南理工联系一下,看看能不能恢复学籍。”
一直没说话的南木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