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短篇小说 > 我的爱情在奔跑 > 50,再会李一萌(三)

50,再会李一萌(三)(1 / 1)

50,再会李一萌(三)

当我们见到李一萌的时候,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在饭店的中餐厅里,李一萌一个人守着一个大桌子,正在等着我们,我们到了时间不久,于芳芳也来了。

和于芳芳一起来的,还有于芳芳的姑姑,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于教授,以及于教授的儿子韩伟,李一萌,于芳芳,韩伟都是清风师兄高中时候辅导的学生,几个人一见面,就是热闹非凡。

我和李一萌于芳芳是熟悉的,于教授和韩伟都是初次见面。

清风师兄先把我介绍给了于教授,“于教授,这是我的女朋友江挽,是燕京大学中文学院一年级的学生。”然后对我说,“于教授在教育方面很有研究,给他们三个人辅导的时候,外语的材料主要都是于教授提供的,路上我和你说了,机会难得,在辅导学生过程中,有什么疑问可以向于教授请教,于教授一直在研究高考的问题。”

于教授40左右岁的年纪,干净利落学者型,我赶紧上前和于教授打招呼,“于教授,经常听清风师兄提起您,我现在也在给几个学生做家教,有许多问题准备向您请教了,希望您不吝赐教。”

于教授笑着对我说,“今年刚入学的大学一年级学生,我除了关注高考以外,听他们几个人说,你的诗写的也很好,后来我就到网站上关注你了,你的诗写的确实是不错,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特点,怪不得现在的学生都追着看呢,有什么事儿我们可以共同探讨教育就是研究探讨出来的,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可以一起谈一谈今年高考学生的一些特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韩伟很热情的向我打个招呼,“我叫韩伟,是于教授的儿子,现在在清华大学上大二,欢迎你加入我们其中,我们几个人都是,风大哥的学生,你的诗我们大家都特别喜欢,听说你出了司机是不是可以签名送我们一人一本呢?”

于芳芳插嘴说,“江挽,他是我的表弟,跟谁都是自来熟,不过现在可是了不起呢,在清华大学学计算机,是你的铁杆粉丝。”

李一萌张罗着大家坐下吃饭,“我在这儿一直等了你们三个小时了,所有的菜我都点好了,大家先坐起来吃饭吧,一边吃一边说。”

顺着声音看过去,李一萌还是原来那样的时髦,一点儿都不像在电视剧里面扮演的村姑,但是明显的感觉到消瘦了很多。

于教授说,“今天是李一萌张罗的,刚从西部回来,这么累,还急着忙着照顾大家,真是辛苦你了。”

李一萌笑呵呵的说,“元旦期间我和清风哥都不在北京,每年都是他张罗,我们大家一起过新年的,我昨天晚上刚到北京,知道今年大家没有聚会,所以就赶紧的张罗,请大家一起吃饭,这么长时间不见面,真的很想大家。”

韩伟对李一萌说,“李一萌,听说现在的剧组都在紧锣密鼓的拍摄,你这个女主就擅自回北京了,投资方肯定是亏钱亏大方,你是不是开小差回来的?还等着看你的戏呢,给我们讲一讲这次拍摄感觉怎么样啊。”

李一萌笑容满面的说,“这是一部60集的农村大戏,专门讲精准扶贫的,现在已经被好几家卫视,定为黄金时段的大戏了,所以拍摄的时间很紧张,估计春节前后就要封禁了,我的主要镜头已经拍完了,回去以后就是看一看还有什么要补拍的,我的事儿已经不多了,所以才敢回来,不影响剧组的进度。”

于芳芳说,“今天也没有外人,你给我们透露一下剧情吧。”

于是,大家一边吃,一边听李一萌介绍这部电视剧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

李一萌这次拿到的剧本,是一部描写治理沙漠英雄事迹的电视剧。

故事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在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有一个穷困潦倒的村庄,祖祖辈辈受流动沙丘的危害,良田因为沙漠的扩展变成了沙漠,本来很富裕的村庄,现在已经是人烟稀少了,回乡知识青年赵友亮,开始了他一生与沙漠战斗的人生。

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赵友亮带领着他的伙伴们,治理了20万亩沙漠,把荒漠变成了绿洲,在毛乌素沙漠的南缘,栽植了宽公里长20公里的护春林,经过20年的奋斗,过去荒芜的村庄,现在变成了郁郁葱葱的绿洲,良田被保住了,村子被保住了,进入新世纪以来,赵柳亮的儿子和他的儿媳,在自杀观念上和赵友亮起了冲突。

在新观念与旧观念的斗争中,女主人公,也就是赵有亮的儿媳妇,毕业于西北农大的生态学博士梁玉珍,利用系统学的方法,对20万亩新治理的沙地进行了全面的生态规划,采用最新的自杀技术,用了两年多的时间,就把20万亩沙地,初步得到了治理,并在沙地上采取打方格的方式,进行生态开发,在市政府的帮助下,接收生态移民12,000人,建立了移民生态新村,在利用乡土植物苦豆子,进行生物农药提炼,和种植养殖复合技术的推动下,形成了沙地循环经济模式,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得到了联合国荒漠化联席机构的重视,并被评为联合国认可的荒漠化治理模式,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也是12,000人两年内脱贫,形成了具有规模化发展的新模式。

李一萌作为这部电视剧的女主角,对人物原型进行了采访,并在已经治理好的沙漠,深入生活三个多月,与人物原型治理荒漠化女英雄进行了亲密的接触,在深入生活和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思想上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李一萌对大家说,“没有去沙漠的时候,就觉得暖绵绵的沙漠,一望无际,既漂亮又温馨,谁知道到那里以后,在没有治理的区域,几乎是一年有一半的天气,生活在沙尘暴的气息之下,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流动沙丘随时都有可能把房子淹没,把良田吞噬,真是一种生态灾难。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第1代治杀人,就是在这艰苦的环境下开始大规模治理沙漠的,他们摸索了一条成功的治沙之路,看到他们治理的规模和艰苦的程度,真是为他们的英雄事迹所震动了。”

韩伟说,“荒漠化作为全球的十大危机之一,确实是一种生态灾难,生活在沙漠边缘的人们时刻都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李一萌接着说,“原来我以为电视剧本就是写出来的,没想到实际生活比拍的电视剧要惊心动魄的多,那些被沙漠吞噬的房子和良田,看到了荒漠化扩展的危害,人类不进行生态建设不走防治荒漠化的道路,真是难以生存呢。那个时候还强调以粮为纲,所以肆意地开垦,造成了荒漠化无休止的扩展,沙漠边缘的人们造成了很多的灾难,人们已经被逼到绝路上了,不同荒漠化做斗争就难以生存。”

清风师兄说,“在北方是土地的荒漠化,在我们南方就是石漠化,同样都威胁着人们的生存条件,所以现在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李一萌介绍说,“经过三四十年的摸索,现在已经有很先进的治理荒漠化的技术和经验了,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人们进行生态建设的情绪也空前的高涨,我们塑造的人物原型,现在已经是一个规模化治理荒漠化的科学家了,他们针对荒漠化治理进行全面的规划,采取新技术新材料,还建起了很有规模的生态移民新村,在原来的荒漠上建立起了绿洲,采取循环经济的模式,让这些人短时间的脱贫致富,一些大企业特别是私企,现在投入大规模的资金进行生态建设,不仅治理了大面积的荒漠,而且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发展模式,让当地很多贫困的农民都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这些生态企业也正在逐渐的壮大,现在他们已经把治理荒漠化的模式推广到非洲去了。”

于芳芳说,“要是不听你说还真不知道有这么多的好故事呢,在那些经济不发达地区荒漠化严重的地区,还有生活这么苦的人,还有那些与荒漠化或斗争的人们,不仅是解决了生存问题,还解决了发展问题,让那么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更可贵的是,进行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达到了,发展的循环经济,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把荒漠变成了绿洲,把危害变成了资源,这可是一个励志的故事啊。”

我有点儿疑惑不解的问,“这个故事持续了好几十年,到底是要告诉人们什么呢?是第1代治理荒漠化人的艰苦奋斗艰苦卓绝,矢志不渝的治理荒漠化的精神吗?还是要表现新时代治理风化人的新的治理模式,新的治理理念,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呢。”

李一萌很认真的说,“这个故事起伏跌宕,第1代治理荒漠化的人们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才寻找出一条成功的治理模式啊,不仅仅是,苦奋斗,矢志不渝的精神,还有一种科学治理的探索,他们形成了自己的观念,在新技术新观念到来的时候他们不容易接受,要想应用新的技术,新的材料,还是相对容易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新观念,让他们接受起来就很困难了,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中,新一代治理荒漠化的精神更为可贵,他们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规划,用综合的模式进行治理,应用最新的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态建设中去,这种困难不仅是在实际工作中的,更是在思想观念上的。”

清风师兄深有感触的说,“特别是灾难艰苦困难的岁月,摸索出的成功经验,面对新技术新观念的时候,更不容易接受了,因为他们是在失败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要让新技术新观念扎根,需要新一代的治理荒漠化的人更加勇敢的面对过去,更加科学的规划未来,在实际操作中还要让经济和生态共同发展,才能够有可能形成新的模式,才能够达到经济的可持续,治理模式的可持续,这需要做大量的思想工作和试验示范,农民是最讲究实惠的,特别是受到生态威胁的农民,他们有荒漠化给他们带来的痛苦经历,所以在发展上会比别人更慎重,在选择发展模式上也会比别人更保守一些,所以要冲破思想牢笼,建立新的治理模式,可想而知会有遇到多么严重的阻力,巨大的困难,才能走出一条新的道路。”

李一萌,听着清风的叙述,不住的点头表示赞同,“我扮演的这个角色,实际上是生长在城市的一个知识分子,在大学是生态建设的模式,面对着治理荒漠化英雄的家族,特别是他未来的老公公,曾经是第1代治理荒漠化的带头人,在当地有崇高的威望,在治理荒漠化上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他固有的观念和固有的模式束缚了他的发展,在新一代治理荒漠化的人面前,继续对他过去治理荒漠化模式的一种肯定,也是对他治理荒漠化模式的一种发展,最后在事实面前也是他带头去实现新的治理模式,从宏观上指挥着循环经济,带领广大一生态移民进行脱贫致富,形成了很有规模的荒漠化循环经济模式,得到了各方的肯定和赞扬,老英雄谱写了新篇章。听起来是很美的一段故事,但是矛盾冲突最激烈的时候,这位老英雄竟然把自己的儿子和儿媳妇都轰出了家门,差点儿和他们断绝关系,虽然最后接受了他们的新思想,这个过程中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于教授对李一萌说,“你们这些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对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段经历是模糊的,甚至对那些时候的事情也是模糊的,面对着新的发展模式,虽然有新的技术,新的思想观念,但是对历史的尊重不够,对上一代的成就肯定不够,所以就有一个认识的过程,应该设身处地的从第1代治理昏昏花英雄们的事迹当中,总结对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的有益的东西加以肯定,再发展他们过去的生态建设思想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才是基础更牢固的,才能够在农民中广泛的推广,在实践中取得成效。”

清风师兄说,“于教授说出了这个故事的关键,虽然都抱着良好的愿望出发,只想用新的模式新的理念去推广应用,而忽视了对实践经验的尊重,一定会给新一代的治理荒漠化的人造成很多的困难,甚至是阻力。要科学的历史的认识,第1代治理荒漠化人的科学性和艰巨性,要把他们的技术理论加以总结提高,让新的技术新的理念,有机的和他们的实践经验结合在一起,那就事倍功半了,最后剧情应该从这里着手,这才是感人至深的,也是人性化的,才能够取得应有的效果。”

我说,“虽然这是一个脱贫致富的电视剧,技术含量也太高了,不但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建立与发展,还有生态文明在实现过程中的艰苦奋斗,积极的探索,最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下,形成新的技术新的模式,最后达到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有着严重的矛盾冲突的过程,随着对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的认识,对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发展理念的确定,最后才能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这是人类面临的一大难题,也是这个电视剧告诉我们的一个真理。”

于教授说,“李一萌虽然扮演的是第2代治理荒漠化的科学家,但是对老一代治理荒漠化的人,要充分的研究和尊重,在这方面的体会应该是感人至深的,理解的过程就是一种接触的过程,要想用新的发展理念和新的技术解决生态问题,必须吸取老一代治理荒漠化人的,思想和精神,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才能够真正做到锲而不舍,才能在宏观上做好规划,在技术上脚踏实地,在理念上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最后要达到军纪的可循环,治理的规模化,最后达到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目的。”

我们一边吃饭,一边讨论着李一萌的电视剧,也讨论着上一代人和新一代人的磨合,老的观念与新的观念的衔接。

最新小说: 我在凡人科学修仙全文免费阅读 遇着光 风水王吴劫李玄通刘婆子 重生1993之隐形富豪全文免费阅读 威霸九霄赵平安齐天娇 风水之王吴劫李通玄 魔王大人深不可测 文豪1979 网游之双面阎罗 游戏搞到一个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