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或者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毫不吝啬地表明了对江超的喜爱和肯定。
“他的表演,对肖邦这一首曲子是特别的诠释。”
“非常热烈,炽热的情感!”
“极高的完成度,毫不客气地说,我喜欢他的演奏风格!”
“很明显,将来有人再演奏《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江超的这个版本是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
然后,还有唱片公司和一些杂志社找上了江超。对于唱片,江超很委婉地表示自己现在的水平还很差,需要更谦虚地学习一段时间。
实际上,江超也明白现在找到他的唱片公司相对小,他们看重的是江超的潜力,就像微微社一样。而真正实际上的唱片公司,旗下的大师不计其数,根本不会在意一个仅仅取得一个德奖分区第一名的钢琴手。
除了唱片公司,还有杂志社了。华国有名的严肃音乐杂志《黄河之声》的一名记者详细地采访了江超。
对此,江超并没有拒绝。因为这名记者的态度十分真诚,她问的问题也没有让江超产生厌恶的感觉。
这名记者的问题十分专业且细致。比如,她会精确地问江超对《第一协奏曲》某一段落甚至某一小节的强弱处理是如何考虑的。
所以,也是这名记者的专业素养打动了江超。很多记者是很讨厌的,她们问的问题很多时候是没有营养的,比如他们会问某个医药专家某个药是如何研发的,问某个明星某个电影是怎样拍出来的——类似这样的问题是一两天也解释不清楚的,但记者们却乐此不疲,还不允许被采访人拒绝,拒绝了你就是耍大牌。
而这名记者的问题往往能戳到江超的倾诉欲望的G点,所以江超十分乐意倾诉。
几天后《黄河之声》当年第12期刊登了这篇江超的专访,题目叫《或许是天才——德州钢琴大赛华国赛区第一名江超》,这篇专访的最后一段话写着:“笔者发现,这名可以称得上天才的青年对出名这件事没有特别的欲望。整个采访过程,他沉静如水,宛若一个能够荣辱不惊的大师一般,无论今后他能不能成为大师,这份心性就值得我们佩服。”
很明显,江超是古典钢琴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江超的生活没有受到过多影响。也是,严肃音乐的门槛就像一座高高的围墙,和钱钟书的《围城》不同,墙外的人未必想要进来,甚至能否注意到这座墙都不一定。
回到家以后,江超果然报名了驾照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