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之后,勤王诏书就送到了高宁的手里。
词藻华美,其情切切,写的是很诚恳,许诺的东西也很诱人,但是能够达成的效果,绝对不高。
因为朝廷有前科呀,对于上面的大老爷来,这帮鞑子只不过是土匪一样的东西,在威胁等级上跟藩王持平。
甚至还不如藩王。
毕竟谁也不想看到当年燕王旧事,崇祯的皇帝还没有当够呢。
而且自古以来边外骚扰始终不断,大多数都是打闹的,从没有发生过太严重的事,无非是损失一些浮财而已。
对于大老爷来,只要不威胁到他们利益和生命安全,其他饶生死根本就无所谓。
这个想法已经从上到下的蔓延了下来,几乎跟官场沾边儿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崇祯二年的时候,鞑子也是冲进了长城,直接逼近北京。
同样的勤王诏书发下来,见到了不少想要立功的地方大员,其中最惨的要数山西巡抚耿如杞。
这家伙是启年间有名的忠臣,因为得罪了魏忠贤,曾经被判处过死刑,后来还是崇祯皇帝即位之后,直接扳倒了殉,这才留了一条命,因此一直对崇祯十分感激。
看到勤王诏书立刻积极响应,跟总兵张洪工商量了一下,就直接带兵出发了。
可惜还没来得及进入京郊,就被一纸文书调去驻守通州,到了通州还没等安营扎寨,又被调去驻守昌平这两个地方,可是在一南一北相差100多里地,连续调来调去,连点儿补给粮食都没有,硬生生将一支生力军拖成了人困马乏的疲惫之师。
后来又发现兵部根本就没给他们准备粮食,也不管他们,那人总要吃饭啊,饿极帘然管不了其他,直接就在京郊大肆抢掠,祸害了不少老百姓。
这下崇祯皇帝大怒,直接将耿如杞他们全部下狱处死,连见都没有见一面。
山西的援军大老远跑来,却落得了一个被自己人干掉的下场,令人太心寒了。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有这样的教训摆在前面,还有哪个地方大员敢响应勤王,就算被点了名字,估计都得拖延一段时间吧。
至于平民百姓,一日三餐还管不过来,还跟你参军打仗掉脑袋?该不会吃饱了撑的吧?
至于所谓的大地主和官僚阶级,更跟他们没关系了,反正就算鞑子掠夺一番,最后也会留下土地,失了财产无法过活下去的百姓,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只能把土地贱卖给大户。
因此每一次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