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了多人花一天时间整理出来的关于乔攀以往制片的分析报告,李岩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脉络。
乔攀原本是电视界的策戈。时间久了。眼光、能力也得到锻炼之后。积攒了不少人脉,开始涉足电影界。因为电影的长度有限,回收资金的方式也跟电视剧不同。所以,他最初制片了几部。都是失败之作。
随后,乔攀又进入了一个蛰伏期。那段时间,参与一些多个公司联合制片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片。做策划、做推广、做片场制片等等。经过多部影片的打磨,开始对于电影界的制作流程,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也累积了不少的跟不同地域影人、投资公司打交道的经验。有了经验、能力和资历史后,他开始成为总策划、联合制片、监制一类的工作。
在前些天,他已经独立具备总制片人的能力,并成功完成了几部影片的筹备。
其中有与大导演合作、在票房上获得大成功的影片,也有凭着独到眼光和精准策戈。完成的中小投资、却回报率颇高的影片。
接连几年的全面胜利,让乔攀在业内成为了颇有名气的制片人。但有票房保证的大导演,国内也就那么几个。国师和全民导演这两位龙头老大,都是有大公司长期合作的。每年的大片也就那么几部。所以走名导大片的路线,是很难的。等待、洽谈、到最后开始合作、完成,是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相比之下。中小成本的影片,却是一个更好的突破口。机会更多。周期更短,只要运作好了,虽然没有大片赚钱多,利润投资比却更容易完成。所以乔攀开始往中小型投资的电影展,但有这样想法的人。不仅他一个,聪明人到处都有。在赢家通吃的市场,最重头戏的大片,往往吸金最多;中等投资的电影,则是市场上竞争最激烈的一块。
至于小成本的,虽然投资不大,但却往往要靠奇迹般的黑马效应才能赚钱。否则弄个。几万、几十万的票房,还不够拷贝钱呢。而对小成本电影来说,几万、几十万票房还不是最差的,每年还有数以百计的成本电影无法上映,就靠音像制品、电影频道贴补他们一点青春损失费。当然,这些绝大多数都是公费买单的献礼片、地方政府形象工程片,或者贾樟柯式的艺术片。
乔攀因为充满自信,几年间接连筹划制片了多部中小规模的电影,都是颇有新意的剧本,期望以小博大的野性之作。可惜对于市场的把握和运作,还走出现了偏差,其结果是接连失败。虽然期间还有几部投资的没有亏本,但那也是没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