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盖二十七座城市九十多间影院,匆忙之下能凑出五百多张数字银幕同时开画,预售还能被会员抢购一空,难怪昨天苏朦都得找过来取票,果然这是最好的时代,看来的确是我多疑了。」
思忖着邵卿说的数据,晏清加快步伐穿过大厅入口,他匆匆瞥到了厅外乌泱泱的候影长队,也见着李寒鸢正等在不远处翘首以待,小姑娘倚在悬着〈八音谐?〉牌匾的厅门外冲三人挥手示意。
「嚯,好多人,这有十几排吧!影厅名像是按词牌曲牌定的,至少有八个厅,规模比起大型商业影院也不逊色。」
低头进门绕到最后一排,跟着翁怀憬在角落预留的空位上落座好后,晏清望着前边座无虚席的架势,联想到外头人头攒动的光景,心中有些恍惚,在他“前世”的概念里,愿意去艺术影院看小众文艺电影的人群,多数都讲究观影体验中那种灯光渐暗、放映机略微抖动、换胶片盘转点瞬间的闪烁和白噪…等等诸如此类的“仪(zhuang)式(bi)感”。
几家硕果仅存的艺术影院一水全是胶盘影厅,放映的片源屈指可数,很多影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难以通过审批拿到放映许可,长年就那么几部电影往复循环,顶多再加上几部乏善可陈的独立电影人作品。
种种原因注定票房难以成为艺术类影院的盈利模式,没有固定观众回流,会员制什么的肯定想都不用想,自然也很难形成规模化运营的专业艺术院线,晏清没料到当初他做银幕资源功课时漏掉的艺术院线和前世的规模差别甚大。
「受先入为主的惯性思维影响了,算上那些数目更多的胶片放映厅,艺术院线的市场体量其实相当可观,即使只深耕文艺片也大有可为,还有刷奖项的优势,所以“我”当时究竟出于怎样的想法才会选择蜇伏,明明演技一刻都没放松锤炼,讲不通啊,这会不会是一个值得深挖的点?」
随着和翁怀憬的关系渐入佳境,晏清自觉已差不多融进当下的世界中,可心中难免还是会对记忆中缺失的部分有所介怀,周遭能供探寻的线索日趋见底,拉着心上人回纽约拍戏算是一道追溯预案,而今有了新的发现,一时他表情管理有些没跟上,略显呆滞。
“看电影,没事的…”
思绪纷飞的晏清耳际袭来一声微不可闻的耳语,与此同时左手亦传来阵温润如玉的触感,转头他视线迎上把明媚的钥匙和一泓盈盈脉脉的秋水,身畔眼角沁红的翁怀憬吐气如兰道:“最多再被挂一次横幅呗,我都不怕!”
“没有怕,只是没想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