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陈三郎这一问,莫轩意腰杆子不自觉地更加直了——如果说最初之际,他在洞庭湖当隐士,文武双全,风华正茂,那时的他,最是意气风发,满腹雄心壮志,要建立不朽基业。 所谓隐士,除开一些特殊的例子外,基本都是待价而沽,隐于山林,绝非不问世事。恰恰相反,大部分的隐士比别人更关心天下动态,更会不定时出门。 不出门不行呀,大门不迈二门不出的,别说天下事,隔壁的事都不知道。 这个时代,可没有报纸网络之说。 出门就是为了打探,当然,不少隐士身价不菲,有人跑腿,那自然不用自己出门了。 归隐,更是为了蓄养声望,时不时拒绝些人,表示自己品行高洁,诸如此类,都是套路。 那时候元哥舒来请,其实莫轩意已经大为意动了。 扬州乃天下名州,元家盘踞此州久矣,经营得当,虎威卫之名早名扬天下,不折不扣是一支精锐之师。 元哥舒是元文昌幼子不假,按传统而言,当传嫡不传幼,可元文昌何许人也,性子坚毅,十分固执。他对于元哥舒的青睐谁都看得出来。而元哥舒也十分争气,聪颖加上努力,年纪轻轻就得了个“少将军”的名头。 这样的人不值得投奔,谁值得? 不过莫轩意深谙此道,即使内心已同意,但还得矜持,等对方上门请了几次,这才答应出山。 后面的事,无需赘言。 莫轩意一腔热血,尽付之流水,这是当头一棒;好不容易逃亡到雍州,费尽心思折腾拉扯起一支洞庭军——此时的他,早没有王图霸业的的想法,只想安身立命,最后接受朝廷招安,做个官,也就差不多了。 然后,在雍州州郡,莫轩意再次遭受沉重打击,朝廷军败,洞庭军溃,若是没有陈三郎收留的话,只有死路一条。 这就是莫轩意的历程,短短几年,仿若半辈,起起落落,兜兜转转。 经历铸造性格,当下他的性格就是沉,同时敏感。 很简单,投奔于人,当然得表现出自己的价值。莫轩意失去武力,冲锋陷阵是不可能了,可当幕后,出谋划策,却也困难。皆因陈三郎本身,就是个非常有主见的人,而且许多念头点子既大胆,又实用,想人所不能。 这些想法,莫轩意自问都想不出来。 既然如此,还要谋士作甚? 一直以来,陈三郎手下,也就周分曹而已。 再说了,幕僚进言,上位者听不听,关乎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信任!若是信任,自然从善如流;若是怀疑,那就变味了。 天下间诸多豪强都打着礼贤下士的旗号,广收人才,但不是这些人一去到就能受到重用的,口才再好都无用,必须要经历重重考验,充分证明了自己的价值,这才能上位。 莫轩意出山,跟随在元哥舒身边,进入扬州,看似风光,实则许多核心策略他也无从参与,只是提供建议罢了。 纵然如此,知道得不多,失去武力后,元文昌还要元哥舒赶尽杀绝,实在心寒。 不过他心里也明白,豪强枭雄,要做大事,大都铁血冷酷。 故而初投奔陈三郎,莫轩意早想好了定位,不做幕僚,而去练兵。 然而练兵,只是一个手段,其实练兵算是苦差,风险不小,没有真本事,根本吃不消。 莫轩意自有自信,又因为陈三郎的信任,留了班子给他,这样就简单得多。 现在,兵是练出来了,有了功劳。 但这份功劳,远远不够! 天下大势已渐渐分明,群雄逐鹿,朝廷注定难以力挽狂澜。在这等关头,何去何从? 莫轩意自知做不成豪强,但能成为豪强的得力臂膀,却也不错。一如当初,他答应元哥舒出山,本就是这般想法。 这等于绕了一圈,重新回到了起点。 所不同的是,他已饱经沧桑。 练兵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打仗。没仗打,练兵何用?要知道这兵可不是那么好练的,光是供养,便极为可观。所谓“穷兵黩武”,超过度了,能把国家给搞垮。 当王朝建立,局势稳定下来,便会马放南山,兵枪入库,许多将士退伍回家。 这是因为没仗打了,国家也就不需再养这么多人。让将士解甲归田,可以减轻许多压力。 不过现在雍州的局势,要打的仗可不少,否则陈三郎花费如此多心思练兵干甚? 对此莫轩意当然心知肚明,他在新宜县中,其实一直就是等陈三郎来,问他这句话。 因为这个时候,他才能表现出自己最大的价值。 崂山府中,文有周分曹,武有江草齐。周分曹是在泾县就跟随陈三郎的“老人”;而江草齐直接是陈三郎的姐夫,在入主崂山府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两者堪称是陈三郎的左臂右膀,地位不可动摇。 如果崂山府的局势一直保持下去,权力结构也就稳定不变,很难产生更改。 但那只是如果。 崂山只是雍州中的一个府城,而如今雍州一半的地方,包括州郡都被蛮军控制住了。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想把对方除之后快。 这个,却是莫轩意的机会。 他曾多次跟蛮军交锋,更曾兵临州郡之下,还曾远远地望见那一杆黑色的蛮军。便是现在,有时梦中,都有梦靥不散,惊醒过来,冷汗湿背。 挥刀如麻,血流成河! 莫轩意倒不怕,他想着的,是有朝一日,率领一支大军直冲州郡,报仇雪恨。 从某个角度看,这也是他在陈三郎班子中的一个别人所难以具备的优势。如今陈三郎专程来询问,很显然,也是想到了这一点。 今天,便是一种考核。 莫轩意面静无波,其实内心自有起伏,脑海快速运转,把许多本就酝酿许久的一些零碎想法重新组织起来,渐渐形成一篇比较完整的主张,然后再捋了一遍,确定没有什么矛盾纰漏之处了,这才开口说起来: “公子,有句老话说得好,千字防贼,不如千日做贼。” 陈三郎一听,顿时眼眸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