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速公路出口到蛤蚧屯,虽然是乡间小路,但全程却是水泥铺就。
近乡情更怯。
韦小棠毕竟回到了他爷爷的老家,一路上显得兴奋和激动。“变化真大,变化真大啊!”离上一次回来已经整整过去6年了,他望着车窗外往后掠去的景色,不时兴奋的叫着。
韦小棠一惊一咋的表情,似乎他在说:这十多年来,不仅仅是沿海地区变化大,不仅仅内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祖国西南边陲的爷爷的故乡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韦小棠告诉我们,他6年前回来,当时还没有村村通公路,现在不仅通公路,而且还是水泥公路。
边境线上四通八达的乡间公路,显然也是国防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当路过一个村子,他看到路两边几排规划整整齐齐的小楼,他又说:6年前这里村庄是有些两三层的楼房,但当时几乎看不到有外墙贴瓷砖,当时的楼房的外墙都没装饰,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没穿衣服。”而且当时也还有瓦房,甚至有些茅屋,但现在几乎看不见瓦房了,更没有了茅屋的踪影了,全部都是小楼房,而且每幢小楼上面,都有一两面飘扬的国旗,啧啧,真是国强民富啊!
蛤蚧屯位于一座大山脚下,山上有一擎天石柱直插云霄。
韦小棠说,正因为这擎天石柱,蛤蚧村就成了一方风水宝地。
整个屯不大,人口约三百多人。有壮族、傣族、苗族,瑶族。屯的西北面与越南接壤,整个屯共有九块国界碑。两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准,站在边境线上就一目了然。中国这边几乎全都是小洋楼,而对面却是低矮的瓦房,甚至茅屋。就连中国这边村庄的小学校操场上升国旗的旗杆都是粗壮而笔直的铁杆,而对面则是弯弯曲曲的瘦小的竹杆。
国家尊严啊,还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隔一条边境线,几个屯就分属两个不同的国家。
虽然属于两个不同的国家,但语言相通,风俗习惯几乎一样。两国边民经常走动。
凡是乡间的各类赛事,大多都是“国际性”的。比如弹天琴的,唱山歌的,各类球类比赛的,甚至春节猜码的,虽是档次很底,水平不高,观众不多,但打出的标语却是不小,一般都是“中越什么什么友谊赛。”
两边的村民平时都讲壮语,也会白话和普通话。
他说,这里的人们都非常自觉维护边境的安全。每个村民不管他文化是高是低,不管他是贫是富,家家户户楼顶都必定插着国旗,有的不止一面,而是几面,倘若旗帜稍微破旧了,马上换上一面崭新的。显而易见,在边境线上插上国旗,是一种宣示。这种宣示也是一种自豪,一种骄傲。
别看乡亲们有的平时光着膀子,赤着脚,讲话有点粗俗。但倘若发现有人违反边境管理,比如擅自出境,村民们就会严肃的对他批评教育,若是不听,就合力把他扭送有关管理部门,要是对方有人想擅自越境过来,他们一样挺身而出坚决阻止。他们深知维护边境的安全、稳定是一种神圣的义务。“对于居住在边境线上的蛤蚧屯乡亲们来说,国家概念都是如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样在他们心中重千钧。”韦小棠自豪的说。
当然,国家也不会忘记乡亲们。据说,政府对离边境线0至4公里内的边民,每个月都给予他们一份特殊的补贴。
韦小棠说,今晚就在他堂妹韦芳芳家吃饭。
父亲听说在韦芳芳家吃饭,显得有点不安。
他事先已经知道,我这一次专程到宁州来学习天琴,我的老师就是韦芳芳。
“今晚第一次登门拜访老师而且还要在老师家吃饭,我父子俩却两手空空如也,这令我们父子俩情何以堪?”父亲说。
韦小棠听罢笑呵呵的说:“李主任你讲得对。我们壮族同胞走亲访友一般都不会空手去的,比如春节走亲访友最少都带一条腊肉和一个大年粽,若是没有年粽,最少也得带两包面条,喝酒的,还要挑一坛陈年老酒去。当然,主人不仅热情款待客人,返程的时候主人会回送你成倍的礼物。”
“你事先怎么不跟我说的?”父亲有点急了。
“不要紧张,我说是我们壮族同胞以前的传统,现在不讲究这么多了,再说,现在你去哪儿弄腊肉和大粽子?”
“有手机微信或支付宝,对,还得有信号,转账就行了!”飞鱼仔笑呵呵说。他嘴上虽是这么说,但他似乎也觉得第一次到人家府上做客,空着两手去似乎也不妥,因此,当车子路过一个村子的小学操场边上一家小卖部时,他停车买了一些手信。
到了蛤蚧屯屯口,韦小棠让我们在十字路口等他一会儿。他说他要去看她姑婆,说他姑婆是他爷爷唯一的亲妹妹,就嫁在村里,她的儿孙都住在县城,平时就姑婆一个人在家。
“现在我都路过姑婆家了,我要进去看一看,免得姑婆知道我回来,说我路过她家门口而不入,她会骂我的。”韦小棠走说边说。
暮色渐浓了。我们就在车上等他。
村子里面没见一个人影,大概都在家吃晚饭。挂在屋角或电线竿上的路灯也亮起来了。
约20多分钟后,韦小棠气喘吁吁一路小跑回来。
他说:“不好意思,芳芳来电话催促了。”
我们把车一直开到村中间的一个晒谷场旁边才停下来。
大概是听到车的响声,有几个人迎了上来。
其中一个年轻貌美的姑娘,亭亭玉立,面容皎美。
在晚风吹拂下,长发飘飘,她这个打扮和气质,这年头像她这样姑娘,在乡村里面已经很少见了,因为年轻人大概都到城里面打工去了。她在乡村里真真是鹤立鸡群。
见她满脸笑容迎上来,父亲意识到可能就是芳芳老师了。
果然,韦小棠抢过来介绍说:“这就是我的棠妹芳芳!方园几百里鼎鼎有名的天琴大师!”
芳芳二十五六岁左右,身材圆润丰满,走路两脚轻盈,浑身散发迷人的芳香。
她热情又大方,跟众人打过招呼后,就过来一把揽住我,好象我就是她多年走散的亲弟弟一样。
我不禁有点害羞,脸红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要不是父亲在旁边提醒我赶紧叫“老师好”,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芳芳,怎么样?酒席都备好了吗?可以开喝了吗?”
“就等你们了,本族在家的叔伯兄弟姐妹,听说你带广东朋友回来了,凡是能喝的都来了,你们先进去,我跟九音先把琴拿去放好。”
说罢,她转过头来,轻声问我:“你带来的古琴呢?”
我说:“在车上。”
说罢,就移步走向车门边,正欲伸手拉开车门,芳芳却抢先一步,跑到我面前,拉开车门后,低头弯腰,伸出修长而洁白的双臂,把一块红布轻轻展开后包住古琴。
这时我才发觉,刚才只顾高兴聊天,没留意她手上拿着一块折叠的红布,这回见她把红布展开包住古琴。
芳芳双手托起琴后,叫我跟她走。
我跟芳芳径直向家里走去,走过开阔热闹的院子,走过明亮的大厅,向二楼楼梯走去,一路上芳芳始终双手捧着古琴,脚步轻盈稳重,脸色庄重虔诚。
二楼大厅宽敞明亮。灯光下,我看到靠近南边窗口香烛嬝嬝,窗前安放着一张齐胸高的巨大的红木案子,案子上摆着一把造型古朴,形状和模样跟我的古琴一样的天琴。
显而易见,这两把一模一样的古琴,都是6年前,他们韦家迁坟之时出土的。
现在两把古琴终于又能在一起了。
芳芳把我的琴轻轻安放在她的琴的旁边。琴前面摆有一碟白米、几碟菜肴,几杯水酒,还有果蔬等各类祭品。
芳芳安放好我的古琴后,叫我焚上一柱香,插进香炉后,拉我一起站到两把琴前面,之后我有样学样,跟她一起双手合一,恭恭敬敬的拜了三拜。
走下楼梯的时候,芳芳跟我说:“您这把古琴,跟我那把琴本来是一对的。我们这段时间就把它供奉在这里。你到县城学琴,就不用这把琴,我那里有新的琴,回头我拿给你。”
几年后,我看到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天琴被视为神圣之物,只有天婆在“跳天”时才能使用。“跳天”最初是偏人的一种僻异的迷信表演形式,由一位叫作“天婆”的妇女,身穿长裙,头戴珠绒帽,手持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她自称是天上的仙姑下凡来到人间玩乐、解难和降福。天婆的天琴被看作是天上神物,平时是不准动的,要用时也得先敬了香之后,才能取下弹奏。
看来,就算是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宁州一带,天琴依然被当作一种法器,依然是神圣之物,平时都是供奉起来,不轻易乱动。
而这两把千年古琴,在天琴大师的芳芳眼中,它的神圣地位更是不可言喻。
宽敞的院子灯火通明,今晚摆了五桌宴席。
芳芳的父亲原来是镇中心小学的老师,前年退休后,回家跟老伴种植些百香果。芳芳的哥哥在南宁工作,今晚没有回来。
见了韦小棠六年后又回到屯里,叔伯兄弟姐妹们都显得很高兴,他们精心准备了丰盛而富有特色的菜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后,他们争先恐后向韦小棠谈论着他爷爷和父亲儿时在屯里面的种种往事,大家边谈边杯觖交错。对我父亲和飞鱼仔他们,热情好客的众人全都拿出壮族人喝酒“宁伤身体,莫伤感情”的豪情轮番给他们来敬酒。
席间,芳芳借着跟韦小棠敬酒的机会,把我拉到一边,意欲商量着我学琴的事。
三人闪到一边后,芳芳笑着问:“从高速出口到我们屯,这么短的路程,又是全程水泥路,棠哥你怎么用这么长时间?莫非你又记不得路了?你可不能忘本啊?”
韦小棠笑着说:“芳芳,我怎么能忘本呢?这是我爷爷生长的地方,是爷爷的故乡,也是我故乡,虽然我只回来过一次,但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常常在我梦中出现。”
“那棠哥你要多多回来,不要一走六年才回来啊!”芳芳笑着说。
“必须的,我要常常回来。”
韦小棠又笑着解释道:“不是我认不得路,我们早就到村头了,只是路过姑婆家门口,我就进去看她,就耽误了一些时间。姑婆是我爷爷唯一的一个妹妹,我听我爸爸说,当年爷爷能上大学,全靠姑婆作出了牺牲,姑婆小小年纪就主动辍学在家帮忙干活,供爷爷上学,爸爸常常叮嘱我,回老家务必要去看看姑婆......”
韦小棠捧着空酒杯,滔滔不绝的说,我却看到芳芳的脸色由红变白,最后变得有点僵硬起来了。
“你去姑婆家?”
“是的,六年前我去过,我认得她家,这次路过她家门口,我就迫不及待去了,我给她带一些广东手信......”
“那你......见姑婆了?”
“见到了,不过,她可能年纪大的,眼晴和耳朵不太好,她认出了我,慈祥地看着我笑,我给她手信,还削了一个苹果递给她,她拿在手上,轻轻咬了一口,就摇了摇头,又放下了,我看她只有两颗门牙了......我又掏出一个信封递给他,告诉她说,这是一千块钱,你拿着喝茶用吧。她也摇摇头,摆摆手,好象是说这个钱她用不了......”
芳芳不吱声。怔了半天,突然伸手拉着韦小棠和我,说是去姑婆家看看。
韦小棠疑惑不解,但见芳芳态度很坚决,只好跟阿海拿了车钥匙,三人驱车去姑婆婆家。
姑婆家位于屯口十字路边,一张大鱼塘的边上,一个低矮的瓦房,天色已黑,屋里不开灯,有点伸手不见五指。
“姑婆去哪里了?”韦小棠问。
芳芳不言语。她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照后,推开虚掩的大门,走过院子,直接到大厅。
“没电吗?”韦小棠也打开手机照明功能后,凑到门边墙壁按了几下电灯的开关,见灯不亮,便有点惊骇的说。
芳芳依然不言语。径直走到大厅前面的祖宗牌位前。
在祖宗牌位前,放着一大袋手信,隔着透明的塑料袋,能依稀看出有广东腊肠,腊肉,和一罐英德红茶......旁边是一个孤零零的削了皮的苹果。
芳芳轻轻拿起来仔细一看,苹果上果然留有两个浅浅的牙印,两个牙印中间,有个豁口。
“姑婆两条门牙中间确实是空的......”芳芳自言自语说。芳芳又拿起厚厚的信封,发现封口没有拆开。
“这么晚了,姑婆去哪里?”韦小棠见芳芳脸色冻僵似,禁不住问道。
“姑婆......她老人家年前已经逝世了......”
“啊?......”韦小棠骇然惊叫。
我听罢,只觉脊背一阵凉意袭来,头发条条倒竖,全身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姑婆年前走了,当时考虑到你们在广东,没通知你们,姑婆的儿孙们全都搬到县城去了,三月三他们才回来。平时这里没人,门也没上锁,......”在回芳芳家的路上,一直默不作声的芳芳突然对韦小棠说。
“可是,我、我傍晚时候......确实是见了姑婆,她、她还当着我的面,咬了一口我帮她削了皮的苹果的......”
“......他们在跟踪你们,看来,今晚你们必须住进店车去......”芳芳深沉的说。
“啊?他们?......他们是谁?......”韦小棠和我不约而同惊骇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