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重生之吴霸春秋 > 第558章 饭稻羹鱼

第558章 饭稻羹鱼(3 / 3)

有诗“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道尽了猪肉的地位。

原因何在?

首先是畜牧数量的限制。猪的饲养不成规模,与黄土高原畜牧地带的大规模养羊无法同日而语。

而吴国有渔猎,国人大多吃的是海鲜鱼肉。

其次是养殖与阉割技术的落后。

养猪是需要阉割的,称之为“劁猪”,其原理是通过去势改变猪的性格和肉质,便于饲养,增加养殖价值。

未去势的猪不光是长肉慢,而且肉质粗,肉味差,有股腥臭味,令人难以接受。

在养殖与阉割技术不发达的时代,猪肉自然无法令贵族满意。

总的来说,现在的猪肉还是难登大雅之堂。

“大王,这生蚝的味道不错,大王可以品尝一下。”

坐在庆忌身边的孙俪夫人夹起了一块生蚝肉,放在了庆忌的碗里,嫣然一笑道。

生蚝,也就是牡蛎,其实庆忌是吃过的。

在一些生活习惯上,吴人与越人基本上相近。

如“喜食蛤贝”!

越族中有许多支系都有喜食“蚌、蛇、鱼、鳖、蛤“腥味之物等习俗。

这些都是生活在沿海越人的餐中天然美食,把虫蛇蚌蛤视为上肴。

《史记·货殖列传》中对南方越人的饮食方式进行了精辟概括: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东南之人食水产,鱼、鳖、螺、蚌以为珍味,不觉其腥臊也。

贝壳类动物和蛇一样,在中原人心目中均为“不洁”的象征。

其实这是古代南北居住环境、食物供应链以及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个族群的饮食习俗,是与他们的居住环境与食物链供应分不开的,这些贝壳之类动物,现代的名词叫“海鲜”……

最新小说: 成为朝廷鹰犬,我选择放飞自我 明末金手指 抗日之谍战上海滩 别碰我狐神 祭司大人略感疲惫 少帅的头号心尖宠 汴京小面馆 时空打捞之夏朝 大明孤忠李定国 大宋之权倾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