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徐、钟吾、滕等十几个附庸国,常年推行吴法,移风易俗。
其国执政大臣是吴人,国都之侧驻扎吴军,军队还是吴人一手操练的。
除了有国君大臣,宗庙社稷,其他方面,其实这些附庸国跟吴国治下的一个县差不多。
日后吴军卷土重来,要融合这些附庸国非常容易!
这在太子恒、公子鸿等人看来,有些可惜,但庆忌并不缺乏壮士断腕的魄力。
“今日,我吴国失去的,他日便能十倍,乃至于百倍要回来。寡人已经决定,所有附庸国之驻军及吴臣,全部撤回国内。”
闻言,太子恒颇为疑惑的询问道:“父王,这三部主将,不知分别是何人?”
“西线军主将,田穰苴。寡人已命令他统兵五万,驻防于申、宛、方城一线。同时,原三川郡的二万驻军,还有戎狄之师万余人,尽皆调回金陵守备。”
庆忌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吴国的东、中、西三条防线,最坚固的是西部战线,却同时城池最多,需要驻防的兵力不少。
庆忌并不认为,诸侯联军的主攻方向,会是吴国的西部防线。
即便诸侯联军真的这么干,相信以田穰苴的能力,再加上五万新军的抗击,战局一定会陷入胶着。
这个时候庆忌心里有些难受。
吴国的疆域幅员辽阔,可惜的是不能跟历史上的秦国一样,凭借着崤函之固,就可以稳如泰山,来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饶是吴国的兵力强盛,都架不住防线拉的太长。
“中线军主将,伍子胥。寡人已派人星夜兼程,赶赴武关,让伍子胥到任,领五万新军,驻防于襄陵、沙丘一线。”
襄陵、沙丘,原本不属于吴国的边陲之地,原来跟附庸国蔡国、徐国、顿国、许国都有接壤,只是大江以北的那一片地方无险可守,所以被庆忌毫不犹豫的舍弃了。
“寡人亲任东线军主将,领新军五万,外加原三川郡的二万驻军,戎狄之师万余人,据守于淮水一线。”
淮水一线,吴国要面对的军事压力最大。
因为,吴国的淮水防线一旦失守,诸侯联军就能顺着邗沟直下,饮马大江,直接威胁到吴国的都城金陵。
“父王。”
太子恒主动请缨道:“儿臣愿代父王,守住淮水防线。”
“不必。”
庆忌摇摇头道:“寡人当年能在淮水,大破诸侯联军,现在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