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武周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武周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有唐起始,科举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国立朝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立国近百年来,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
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读书人中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暴雨倾泻,时有轰隆隆的雷声响起,闪电划破长空。午时,或许是天不亮就起床至贡院,一番经历过后,放下了紧张之后,吃饱喝足,人的精神松懈下来,整个人就疲惫不堪,躺下就睡着了。
此时已是入夜时分,有一群官吏带着兵丁在贡院考场中来回巡视,待至丁字号考巷,来到张继考房前时,见一人在考房里呼呼大睡。
一旁随着此次礼部尚书马周在贡院巡视的官吏都是心道,外面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此人竟呼呼大睡不觉,难道这人是个傻子不成。
在一旁竖立听见上官话语的兵丁就要上前去想要将张继叫醒,马周却摆了摆手,笑着对属僚道:“宠辱不惊,不动如山,此人倒是个做官的好材料,呵呵,遇到大事,真有静气啊。”
“不要叫醒他了,让他睡吧!此人不错,呵,哈,哈哈。”
“也是。”众人都是跟着上官笑着称是,做官最要紧的是要有眼色,当下会试主考官马周也没叫醒张继,而是直接去其他考房巡视了。
守在张继考房前的官兵见了这一幕,不由唏嘘不已,这人倒是个幸运儿,会试还没有结束,就已经入了礼部尚书马周的眼了。
张继醒过来之后外边已经是黑漆漆的晚上了,睁开睡眼迷离的眼睛,借着划破夜空的闪电,依稀可见外面的场景,此时暴雨间歇,细雨迷离,烛火点点,隐约传来举子轻语的声音,颇有一些风声雨声读书声的意境。
莞儿一笑,翻个身以后,他又沉沉的睡去,梦里的襄阳城杨柳河畔,王晓薇巧笑顾盼喊着继哥哥你快来追我啊,呵呵。
……
待一夜过去,天微微亮时候,外面风雨已停,张继总算一觉睡醒,可能是昨天太累,又是一晚没睡,竟是一觉到天亮。昨日夜里张继一晚睡得太沉,对于昨夜后半夜又下了的倾盆大雨,甚至是一无所知。
此刻左右考生都是惊魂未定,众人都是瞪着一双熊猫眼,一夜没睡疲倦不堪的样子,看着张继起床,然后在考房里一边打着呵欠,一面收拾被褥。
监督张继的官兵,经历了昨晚马周见张继那一幕过后,就对张继上了心了,小心翼翼地问道:“这位老爷昨夜睡得可好。”
“昨晚还睡得蛮沉的,就是下半夜外面风雨声有点吵!唉,算了,睡了一晚上感觉还是睡不够啊!”张继抱怨着道。
有也是第一次参加会试的考生们见了张继这不满足表情和语气,心底都是那个气啊!
睡了一晚上还是睡不够?你让我们这些一夜没睡的人情何以堪?
冷静,冷静,我们不可以与这样的人一般见识。
被狂风暴雨惊扰了一夜的考生,都是如此想到,昨夜电闪雷鸣的,令他们本来要写的第二篇,第三篇文章都没写好,科举重头场,头场中头三篇。
这头三篇文章,至关紧要,自己才是重要的,那个人咱们懒得理会。
故而众考生们想起昨夜没写好的,顾不得一夜疲惫,动手写了起来。
不过这时他们却听得外面一阵锅碗瓢盆的声音,再一见他们笔都握不住了。
但见张继起床后第一件事,居然不是赶紧奋笔疾书,补完昨夜还未完成的卷子,而是拿起他的炭盆点燃炭火,拿出一个小铜锅,开始煮起早饭来。
炭火一下下的舔着小铜锅的锅底,铜锅上咕嘟咕嘟上冒着起泡,张继揭开盖子,尝了一下味道,还不错呢。
但见米粥的香味四散出去,附近的考生和官兵都不由都是一阵腹鸣。
众人闻着香气集体无语,满怀怨气地拿起冷冰冰的馍馍啃着,不然叫他们如何忍得住。
粥煮好,张继直接拿出家乡带来母亲腌制的咸菜放进米粥中,然后拿起汤勺小口小口扒入口中,热烫烫的米粥吃进肚子了,仿佛母亲亲手煮的一样,顿觉饿感顿消。
张继吃饱后,清洗锅碗,收拾过后,当下将卷袋里取出考卷来。
昨晚入睡前,他已草草的看过试卷内容,在心底已经为试卷上的文章打起腹稿了,睡了一晚上,早上借着煮米粥的时间,张继将昨夜打好的腹稿,重新在脑子里捋了捋,铺开卷子,借着磨墨的时间,将昨晚苦思冥想的腹稿,再在脑子里重新再过了一遍。
从科举制度有史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武周朝选才仅有策问,到武周末年科举开考十科。
唐国立朝之后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
墨义。
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在一张卷子中,这类题目往往多达30至50道。口试则是口头回答与墨义同类的问题。
帖经。
帖经,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与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行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生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策问。
策问,即议论。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政事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策问所及范围较广,有政治、教育、生产、管理等,比起帖经、墨义来难度更大,有的也还有一些实用价值。
诗赋。
诗赋,唐元二年有人认为明经多抄义条,议论只谈旧策还是表现不出真才实学,建议加试杂文两篇(一诗一赋),于是至唐元二年开始了诗赋考试。
经义。
经义,是围绕书义理展开的议论。如果说策问还有考生发挥的余地,经义便已经无所谓个人的思想,考生惟朝廷指定的“圣贤书”是遵。自宋朝开始,经义取代帖经、墨义。
腹稿一成,张继目光一凝,笔尖飞快一蘸墨汁。下笔点点,在稿纸上书写起来。但见张继笔下如龙,没有半分停顿之处,就如同当初写漕弊时下论时,整篇文章一气呵成。
一个个方正的字迹。从张继笔下逸出。
从入学堂的第一日起,张继就学书法之道,每日习帖不倦,没有一日停顿。
读书也是如此。自从儿时开蒙习“三字经”以来,到后来手不释卷。三书四经,诸子百家,一书不漏。
纵然是有读书的天赋,弱年之时,就被襄阳人称神童,但张继坚信,业精于勤荒于嬉,读书也是,功在不舍。努力勤奋永远比天赋更重要!
笔下字字落成,张继仍是笔下不停,文思如泉涌,文章之道取法与博学苦记硬背日常,胸中早已藏书十万卷,他引经据典,处处信手拈来!
哗!
提笔惊风雨,下笔如有神,才思泉涌,手到擒来,一张卷子写满放在一旁,张继取过镇纸,压着下一张卷上接着写。
旭日高悬天际,风和日丽,照着张继与考场上芸芸举子,这一刻整个考场里,都是笔尖摩纸,乍听来如春蚕食桑,沙沙有声。
考生们蹙眉运笔,殚精竭虑,一生所学,十年寒窗所得,尽诉于纸上。
头悬梁,锥刺骨,寒窗苦读,十年如一日,不就是为了此时此刻,但求有朝一日检验真我时,鲤鱼跃鱼龙,琼林宴上把酒言欢,状元及第,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十年无人知,一鸣天下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