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旺,无有名士,但其辗转入了大昭后,靠着杜氏之名,还是得了当时刚刚称帝的高宗安抚,并成功与当时的安阳侯结成了儿女亲家。
只是杜氏不显,当年的薛家也很一般。
薛家的爵位是因其祖追随大昭太祖共同兴兵,曾几次舍命救太祖而得,可到了高宗称帝,天下鼎足之时,薛家不但人丁不旺,后辈也再没出过将星。
尤其是薛镇的祖父,现在那位修道的安阳侯论文论武,都不出挑。
亏了高宗要面子,念旧情,只当养着个闲人罢了。
大争之世,要不谋可定天下,武可夺江山,按说依着安阳侯那样的性子,待到他没了,这个角色怕也到头了。
好在,他生了个好儿子,又有了好孙子。
但是薛镇的祖母并没有等到自己儿子展露头角的那一天,在其独子五岁那年,她便没了。
倒是她的娘家,靠着薛家,渐渐稳定下来,吸收了不少离乱族人来投。
杜昼家就是其中的一个小支,但却是入大昭的杜家人中,名声最大的那个——他十九岁那年,在当今建隆帝复科举的第一次考试中,便高中进士第五名,也是前五名中,年纪最小的人。
凭借着杜家之名,建隆帝大喜,认定这是文脉归昭,立刻点他入翰林。
按说杜昼可凭此青云直上,岂料他中进士的次年,其妻忽然病亡了。
杜昼伤心至极,竟选择挂官而去,要隐居山林,不再娶,不为官。
建隆帝对此很是不满,可时人偏多推崇此等举动,因此当今也只能赐了金银由他,不再去提他了。
杜昼在大昭的庙堂之上就像是一道流星,瞬息璀璨,便落尘埃,再无记得了。
反而在士林中,杜昼颇有名望,其经历也引了不少名士入昭,算是让建隆帝开心了一些。
李娇儿在侯府的时候,只见过杜昼两次,第一次是初嫁时,她戴着盖头,听见了薛镇唤他表叔,第二次是去年郡主的四十生辰,杜昼来给郡主贺寿。
而她对他的那些印象,就是在这两次见面之后,听孝惠郡主说的。
孝惠郡主爱恨分明,因此极欣赏杜昼为人,但令李娇儿意外的是,薛镇也很喜欢杜昼的为人行事。
那时候,因不得薛镇喜欢而郁郁寡欢的李娇儿想不通,而今日看透了薛镇薄情寡义的李娇儿,依旧想不通。
薛镇怎么会欣赏杜昼的为人?她觉得薛镇是那种如果有乱兵来,会把她踢下车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