蓦地提起“致谢”,林若似有那么一瞬的呆愣,看到了陈公公的提醒,才转过弯来:“哦!皇上说的是送往上虞的十几万石粮草吗?”
没等章煦出声,林若就笑嘻嘻地摆了摆手:“章大人不必致谢,这些粮食,是从京城里那些趁着天灾敛财的粮枭手里‘抄’来的,你真要感谢,得感谢皇上的英明圣断和太子殿下的鼎力支持,还有京兆府应大人和衙役们的辛劳,才能如此迅速地筹集到这么多粮草。我其实,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略尽绵薄之力而已。再者说了,章大人你不辞辛劳,跟着太子殿下治理水患,安定百姓,这份致谢,本妃如何担得起啊?”
“你个丫头,人家都是把功劳往自己身上揽,你怎么尽往外推啊!”明宗皇帝失笑,“好话都让你说尽了,你瞧瞧,章爱卿都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可是,敏慧说的是事实啊……”林若略略歪着头,嘟了嘟嘴,掰着手指一个个地数道,“粮铺是舅父给的嫁妆,粮票是从风花雪结来的,赈灾粮是皇上您下旨指派的,又是徐副将给平安护送到上虞的,分发粮银、赈灾安民的是太子殿下和章大人。敏慧确实没有什么大功劳啊……”
“你倒是谦虚!朕问你,”明宗皇帝示意陈贯把御案上的木匣送到林若面前,问道,“这卷‘湔堋水利图’,可是你让苏伯瑜送去荣王府的?”
林若恍然:“哦,对,是有这么一回事儿!诶?皇上您怎么知道?我还特地跟苏世子说了,让他不要提及我的……”
至于为什么不让苏慕禹提的理由,明宗皇帝也大概能猜得到,不外乎是给这位两耳不稳正事、一心只想仵作的世子爷留个功劳罢了。
林家从前发家,靠的就是当铺的生意,搜罗来的古籍古物极多,想来这“湔堋水利图”也是其中之一了。而且,林若又特别喜欢研究机关奇巧,水利虽然是大工程,她未必懂,但多少也知道这卷图纸的价值,又送粮又献图,也真是难为她一番心思了。
只是,联想到近日来汴安城中的流言,明宗皇帝的多疑又下意识地复发,联系方才太子和章煦话里话外中,想将“青苗法”全权交付林家来交办,心思一沉,不动声色地出声试探:“敏慧啊,你可知道青苗法?”
“青苗法?”林若眨了眨眼睛,悠悠地重复明宗皇帝的话,摇了摇头,“不知。”
澄澈的眼眸里,并没有刻意的掩饰。
倒是黎焰,下意识陷入思索的模样,没有逃过明宗皇帝敏锐的目光。
“怎么,黎焰你知道?”
听得明宗皇帝的话,林若、太子和章煦的目光都不由自主地看向黎焰。
黎焰略一迟疑,当即拱手道:“回皇上的话,草民略知一二。”
“那就说说,你知道的一二。”
“是,草民遵旨。”黎焰拱手,“前朝安史之乱后,各路藩镇割据,与王权抗衡。朝堂之上国库空虚,江湖之野民不聊生。彼时,有朝臣刘晏,疏通运河,改善漕运,整顿盐务,以常平法平抑物价,效果斐然,‘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后,刘晏将此法复用至农耕之上,春贷粮种于民,待秋日,农人获得收成之后,取其中部分偿还春日所贷粮种之价,以图‘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便是所谓的‘青苗法’。”
“民不加赋而国用足?”林若小声地喃喃,随后笑眼弯弯,赞道,“这倒是个好办法!”
明宗皇帝似笑非笑地看着林若:“听懂了?”
林若点了点头:“当然了!皇上,您可别小看我,别的我或许一知半解,但好歹在林家这么些年,关于生意,我还是能明白的!‘物轻币重,物重币轻’,这不就是平抑物价嘛!‘春贷粮种于民,秋日以粮还贷’,这跟钱庄的借贷是一个理儿啊!”
“你倒是明白得快!”明宗皇帝点了点头,“那你倒是说说,这‘青苗法’,哪里好?”
“皇上,您又考我!”林若狡黠地笑了笑,“黎大哥不是说了吗?这青苗法,是以‘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为目的的,老百姓的赋税没有增加,却能够丰衣足食;国库也会因此而充盈,一举两得,多好!”
明宗皇帝意味深长地看着林若,悠悠地问道:“是吗?”
被这么一问,林若脸上的笃定散了些,有些不确定地反问道:“难道……不是?”
明宗皇帝没有回答,林若带着疑惑的目光,在黎焰、章煦和太子之间逡巡,似是感觉这几个人好像都知道问题的关键所在,唯独她蒙在鼓里。
见这几人也没有要告诉她答案的意思,林若只好拧着眉头,颇为费劲地想了想,过了许久,才试探着问道:“皇上,您是担心,万一遇上灾年,粮食欠收,农人还不上春日赊下的粮种钱吗?”
林若是从做生意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当她把“青苗法”同民间借贷等同起来时,能够想到的其中的风险,便唯有此了。
一个不曾掺和到政权勾心斗角中的小女孩,能想到这一点,已属不易。
明宗皇帝觉得,自己方才对林若的揣测,有些多心了。
但,黎焰陷入思索后又恍然的神情,尽管并不明显,他却看得很清楚——这个聪明的年轻人,已经想通了其中隐藏的关窍。
皇上金口已开,黎焰自然不能当面欺君,言说自己并没有想通其中关窍。
在佩服林若竟然可以在皇帝面前掩饰得如此无懈可击、如此天衣无缝的同时,快速调节自己的神色语气,用谦逊得体的语气回道:“回皇上的话,草民不敢自矜,之所以能想透一二,也是从刘正字①存世的书稿中拾牙慧而已。其在施行盐政、粮政改革,推行常平法之时,有结语,言‘士陷赃贿则沦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康,终无显荣,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草民思忖,皇上真正忧心之处,即是在此。”
注:①刘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以神童授太子正字。太子正字官职,北齐始置于秘书省,隋、唐、宋沿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