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秋天去了还是会来的,在符瑞三十一年的秋天,黄灿灿的水稻铺满了大楚上下。老百姓的感觉总是不会出错,雨过天晴这个道理是他们花费了数百上千年的时间才总结出来。
或许是自己都觉得前一年下手太狠了,所以老天爷并没有再在符瑞三十一年里闹出什么幺蛾子。
再加上楚政这一年里施行的政策大多都是与民生息,除了地势靠南,收成极好的幽州、苏杭以及汴州地区缴纳了部分赋税之外,其余各地的赋税尽结免除!
大概今年的冬天,大楚的百姓就能过上他们灾后的第一个踏实年关了。
但今年之所以能如此的平稳,除了楚政的原因以外,还和去年秋天那批由书院奔赴至天下各地的读书人分不开关系,或者说和吕祥瑞的那一揖之礼分不开关系。
一般来说,读书人都有傲骨,而世上能打断读书人傲骨的东西也不算多,可金银财宝应该算得上一种了。
古人有句老话: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而一读书人从一贫如洗都骤然富贵和这句老话是同一个道理。
然后要是再加上一个满肚子坏水还一直都在耳边嗡嗡叫唤的师爷,那些本就没见过什么世态恶俗的读书人当然就会上当了。
所以,这些个在符瑞三十年间考中进士的书院学生之中,有九成都在上任之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找了个由头撤销了当地的师爷一职。
在前文有表,说师爷其实并没有在大楚的官僚机制里面,所以在桃浦县的时候就没有这个所谓的师爷,以施林伍的精明能干那里还需要什么师爷来碍手碍脚。而师爷本身也顶多算是一个地方的最高长官所请的私人顾问。
但所谓存在即合理,万事万物的产生必然都有究其根本的原因,那师爷这一事物自然也不例外。
它最早出现在何朝何代已经不可考证了,只知道最初师爷一职是由当地的百姓推选出当地名望最高的读书人出面担任。
而选举师爷的本意是协助那些从外地而来不熟悉本地情况的县令或者郡守处理本地政务,但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师爷就成了搜刮百姓民脂民膏的代名词,让人唏嘘不已。
还有就是没有了师爷之后,那些从来都只会写写道德文章,作作诗词歌赋的读书人对于衙门里的事就完全是两眼一抹黑,不知道该怎么下手了。
他们的文章写得再好再生动,那些目不识丁的老百姓也看不懂啊!他们的道理再深再天花乱坠,可扛着锄头去地里也刨不出粮食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