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一看发现正是几个小罗卜头吆喝的东西。
一打听下,知道大明皇家人民日报是个什么后,一个个顿时也顾不得计较被人扰了美梦。
连忙将兜里剩下的最后一点银子掏了出来,忙不迭的就买了一份。
一个报童一次拿的报纸并不多,也就一百份,太多了,这些小罗卜头拿着也费力,挎包也装不下,拿在手上更是容易弄坏了,或者掉在地上弄脏了。
原本这是朱瞻基为这些小罗卜头考虑到的事情。
但是这些花街柳巷本就是文人墨客喜欢留恋的地方,随便一个青楼一晚上,最起码也得有二三十人留宿。
一条巷子,更是起码好几百人,如此一来,几个胆大跑过来的小罗卜头,刚刚吆喝了一阵子,手里的报纸就立即被抢购一空。
看着兜里一大堆铜板,一群小罗卜头乐的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这些钱按照太孙殿下的规矩,这可都是他们的了啊。
他们一个个啥时候见过这么多铜板了,这都够买多少个大饼了啊。
但是一抬头看到更多的文曲星老爷正在往他们这边走来,一个个小罗卜头眉毛顿时又揪到了一堆,
这些文曲星老爷一个就是一个铜板啊,两个就是一个大饼,这么多,他们还不得吃到撑啊?
想到这他们一个个就差点看到这些个读书人把口水都流出来了。
但是偏偏挎包里的报纸又卖完了。
“什么?你这里也没了?”
一些来的晚的人,一连问了几个小罗卜头,听到这些小罗卜头的报纸都没了后,顿时有些捶胸顿足起来:
“哎,都怪银川小娘子,非要和某拉拉扯扯的,不然某岂会错过?”
“这郑老不愧是咱淮西的大儒,这《夜赠李柘》写的就是好,你看这两句“秦淮人家酒欲浓,云泼月色登枝头。我与繁花千千树,陌上归人待旧人。”好诗,好诗啊!”
街边一处青楼门口,一群买到了报纸的人,当街就打开了报纸,看到兴趣处,顿时就大声念了起来。
旁边还围着一些没买到报纸的人,听到这人念,就更觉得心里痒痒,偏偏这人念诗又不念完,就那么掐头去尾的一念,一些人听的恨不得直接把这报纸抢过来才能一消心头之恨。
而且这里买到报纸的人不止一个,有人喜欢诗词歌赋,也有人喜欢朝廷时政,还有民生地理。
看到那念诗引起了这么多人注意,顿时也有人高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