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秦嫡公子 > 第三百八十章 储君之争,帷幕拉开!(四千字)

第三百八十章 储君之争,帷幕拉开!(四千字)(1 / 1)

很快。

碣石门刻文便传到嬴政耳中。

听到张苍所着刻文内容,嬴政不由露出了满意笑容。

他其实对过往刻文撰写的皇帝之德并不满意,而且他也一向不喜正面强调皇帝之德,然以前的朝臣都没有明白其意,因而并没有把皇帝之德扩展到一统天下之前。

这次不同。

张苍却是领会到了。

而且将平定六国第一次提为‘德并诸侯’。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

以前的刻文,虽然也大书特书皇帝之德,但尚不鲜明,其文辞多为‘奋扬武德’、‘皇帝明德’之类,都没有从总体上将统一天下,开创文明的大功业归结为‘德’。

而张苍所提出的‘德并诸侯’,却是大大彰显了德功德政。

甚得始皇之心。

嬴政微微额首,随即是想到了什么,看向李斯,道:“朕若是没记错,这张苍跟你是师出同门,都曾在荀子门下拜学?”

李斯拱手道:

“回陛下。”

“的确有此事。”

“然臣在荀子门下拜学时,张苍尚未拜师,等张苍在夫子门下拜学时,我已来了秦国,开始为陛下效力了,因而臣跟张苍并无太多交集。”

嬴政点点头,又道:“朕观其所着刻文,却是一位大才之人,又与你师出同门,按理而言,不当如此碌碌无名,因何过往名声不显?”

李斯神色微异。

开口道:

“陛下或有所不知。”

“张苍的确学富五车,但其之所以在朝中名声不显,甚至还隐隐有‘恶名’,非是因臣善妒,也非是因臣排挤,实是因其自身原因。”

“哦?说来听听。”嬴政来了兴趣。

李斯苦笑道:

“臣遵令。”

“张苍眼下为御史府御史。”

“官职已然不低。”

“但在御史府中管辖之事却寥寥,这其实是自有原因。”

“张苍的确算臣的同门师弟,但他当初仕秦其实并非由臣引荐,而是由王绾老丞相引荐的。

“过去其也一直是老丞相王绾之干员,在老相府掌秦国上计,而在老丞相去职之时,还特意将其举荐到御史大夫府,想让其总监天下上计,但最终并未得成。”

“张苍的才能臣略有了解。”

“若论理财之能、经济之通,只怕天下无出其右耳!”

“但他之所以官职能升,甚至只能靠老丞相一步步举荐,主要因其长相缘故,其肥白如瓠,大白脸膛耀人眼目,全身更无丝毫精悍气象,因而一直为其他官员认为是沉沦奢靡之徒,得此口碑,自然在朝堂寸步难行,纵然是满腹才具,也只能委身与朝堂琐事。”

“即便如此,也时常被人担心会贪渎。”

说到这。

李斯也不由摇摇头。

闻言。

嬴政也记起何人是张苍了。

就是以往上朝时,那生得白、又长得肥的那人。

嬴政莞尔,随即道:

“你既清楚其才能,为何不向朕引荐?”

李斯道:

“回陛下。”

“臣也实属无奈。”

“张苍毕竟与我师出同门,虽并未有太多接触,但同为荀子之徒,依旧会为其他人在意,臣若是举荐张苍,恐会为其他朝臣认为是任人唯亲,臣得陛下信任,位列丞相之职,岂敢因此让陛下受到外界指责?”

“臣惶恐。”

嬴政微微额首。

说道:

“门户私计确实扰人心神。”

“但朕既然知道了张苍的才能,岂能再继续闲置不用?”

“此事朕清楚了。”

李斯作揖道:“多谢陛下。”

嬴政道:“此事暂不多提,目下大军应行进到何处了?”

一旁的杨端和出列道:

“回陛下。”

“在涉间将军的带领下,八万多秦军现已奔赴云中郡,而今大军正跟匈奴在河南地对峙,即日便要再度厮杀,若是涉间所率大军并未被匈奴斥候游骑发现,现在应该正在大举越过河南地向阴山草原进发。”

“现在向南杀来的匈奴大军正于向北杀来的帝国大军,碰撞在阴山南部草原,只要蒙恬能按既定计划,引动这次大决战,等涉间率领的八万大军赶至,内外夹击之下,足以彻底改变战局,将匈奴当场击溃。”

“臣斗胆做一个预测。”

“待陛下去到云中郡时,北方战事已定。”

“臣为陛下贺!”

嬴政笑道:

“朕同样期盼如此。”

“等把匈奴彻底赶跑,朝廷也可以清理六国余孽了。”

“六国余孽害国害民,朝廷必须要放开手脚,大力整肃,唯此,才能还天下一个长久的安宁太平。”

众朝臣齐声道:“臣定为陛下扫清六国余孽。”

嬴政缓缓点头,又道:“我等君臣,既往还是小觑了六国余孽,朕也没有想到,六国余孽竟能有如此险恶之密谋,还有如此胆大之心机,更有当众闹事之实力。”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其狠其黑,莫此为甚!”

姚贾沉声道:

“这些年朝廷忙于文明改制,加上重心一直在地方匈奴南下,因而有些放松了对六国余孽的监管,加上上次大量六国贵族逃亡,让地方的余孽实力得以大涨,但六国余孽终究沦为了跳梁小丑,只会弄些似是而非的‘谶语’,让人贻笑。”

其余朝臣竟皆点头附和。

数月以来,天下谶语层出不穷。

去年便有一种说法是:今岁冬月,彗星出于西方,主来年大凶。

而在一月前,又弄出了‘亡秦者胡也!’

尽管种种消息议论纷纭流播,地方更是雪藏着一种难言的骚动,底层民众也越来越感觉惶惶不安,但朝廷群臣根本不为所动,甚至选择了迎难而上。

所谓大凶,便指匈奴。

始皇帝更是大手一挥,命蒙恬北击匈奴。

甚至为此开始北上巡狩!

就是要将这个谶语直接正面击破!

而这就是帝国君臣的自信。

郑国迟疑片刻。

开口道:

“谶语之事,臣认为不当视为儿戏。”

“虽然我等对此心知肚明,但地方民众不然,他们并不知事情真相,稍微被人蛊惑,就可能信以为真,而且这次谶语传播力度十分之大,已近乎世人皆知,臣认为当让地方官吏,严肃处理谶语之事,无比消弭这些负面之事。”

姚贾道:

“郑治粟内史,此话过矣!”

“这次谶语之事,其实对朝廷利大于弊。”

“固然这条谶语早晚会传至匈奴耳中,但这未尝不是朝廷想见到的。”

郑国眉头一皱。

疑惑道:

“姚廷尉何出此言?”

“而今涉间正率领大军赶赴战场,为的便是出其不意,内外夹击,将匈奴大军彻底击溃,从而让北方战事平息,若是匈奴听闻了这个消息,定然会心生警戒,这岂非是误了朝廷这数年来谋划之事?”

姚贾笑道:

“郑治粟内史,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朝廷谋划北方战事,的确已有数年之久,但天下危害,并非只有匈奴,朝廷一直以来,忌惮的除了匈奴,便是担心匈奴跟六国余孽勾结,这则谶语出自六国余孽,这个消息,朝堂知道,等传到匈奴,匈奴人也定会知道。”

“这无疑会加剧两者间的不信任。”

“分化离间。”

“本就是正常谋略。”

“而今六国余孽主动送上来,朝廷岂有不接受的道理?”

“至于你所担心的,其实大可不必。“

“如今大军跟匈奴大军正处于对峙阶段,消息传播蔽塞,等匈奴人听闻消息,恐怕战事已经停息了,这其实是给了朝廷口舌,让朝廷能借此反击胡人,而且还能把朝廷早早计划好出兵的计划,扣到六国余孽头上,进一步分化两者的联系。”

闻言。

郑国若有所思。

他自然听明白了姚贾所说何事。

他自然听明白了姚贾所说何事。

朝廷暗自发兵的事,其实早已经定下。

无论有没有谶语事件,朝廷依旧会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但六国余孽突然炮制出一则谶语,却是给了朝廷‘出兵’的口舌,进而让朝廷主动出兵之事,变成朝廷为了预防被动出兵,这一来一回,意味可就不一样了。

朝廷主动出兵。

匈奴跟六国余孽,今后只会联系更加紧密。

但因为这则谶语,朝廷出兵之事便会被转嫁到六国余孽头上,这无疑加剧了六国余孽跟匈奴之间的不信任,尤其这次策划若无意外,匈奴更是会遭遇一场大败,匈奴到时甚至会把落败之事归咎到六国余孽头上。

而这显然是朝廷乐于见到的。

郑国不再言语。

嬴政道:

“谶语之事不用过多在意。”

“朝廷并不畏任何谶语,若是认为靠谶语便能动摇帝国,朕只能说,这是六国余孽在痴人说梦,然六国余孽虽对天下大势看不明晰,但他们对天下的危害其实眼下是在匈奴之上,在地方,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搜刮地方田地之甚,触目惊心。”

“这是复辟势力对朝廷的宣战!”

“朝廷一直以来,都有意容忍,但匈奴之事事了,便该清扫窠臼了。”

“对此。”

“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四下安静。

没人选择主动开口。

嬴政眉头微蹙。

姚贾目光看了一眼四周,开口道:“六国余孽之事,的确为恶甚重,但臣认为,现在言之尚为时尚早,匈奴才是目下关键,臣恳请陛下,派长公子北上监军,务必毕其功于一役,将匈奴彻底击溃于河南之地,让北方战事彻底平息。”

“再则。”

“鲁县袭杀之事,影响十分恶劣。”

“六国余孽袭杀的更是朝廷官员,此更是罪加一等。”

“好在秦尚书令吉人自有天相,并无大碍,而今身体也大有恢复,但朝廷政事不能停歇,这一月多以来,各地抓捕儒生四百多名,臣建议让秦尚书令亲自处刑儒生,以正视听。”

“请陛下明鉴。”

姚贾话音刚落。

杨端和连忙反驳道:

“此话谬矣。”

“长公子目下在泗水郡,主管田地新政,而今新政尚未见到眉目,岂能轻易北上?”

“此外,秦尚书令身体尚未完全康复,而且刚经历一场生死大劫,岂能如此草草的去参与处刑儒生?再则,儒家之事早已有定论,何须让一个病人去处刑?”

“臣不同意姚廷尉的建议。”

姚贾冷笑道:

“杨卫尉,此言差矣。”

“大秦一直以来都奉行尽职尽责,秦尚书令上次奉命抓拿儒生,不仅没有将孔鲋、孔襄等人抓拿归桉,反倒让他们逍遥法外,更为甚者,还因此引动了一场暴动,若非秦尚书令负伤,臣定向陛下弹劾。”

“而且处置儒生,本就是秦尚书令分内之事,何以不能继续?”

两人此刻已是剑锋相对。

互不退让。

其他朝臣没有参与。

他们隐隐是察觉到了什么。

两人看似在据理力争,其实都各有心思。

而起因是由一则传言,一则没人证实,也没人敢提出的传言。

这是一场关乎储君的争斗!

也正因为这两人的争执,储君之争开始显露明面。

而且也必定愈演愈烈。

李斯老神叨叨的站着,并没有对此发表任何看法,他不会轻易站队,但他已经相信了,那则传言的真实性。

秦落衡或许的确是大秦公子。

以杨端和等人为代表的关中氏族,定然会站在秦落衡一方,而扶苏这些年深耕朝堂,在朝中也是有不少大臣投靠,尤其是楚系及原六国出身的官员,原本扶苏在朝廷一家独大,但此时因为秦落衡的突然冒出,一切都有了变数。

这自然引起了姚贾等官员的不安。

所以便有了这次的进谏。

姚贾之意很明确。

眼下北方战事已到了最终决战之时,而且极大可能是秦军大胜而归,这时让扶苏北上,无疑是想让扶苏承这份大功,加上扶苏跟蒙恬交好,扶苏定可以在这次战事中,谋取到不小的名望和声誉。

进一步夯实稳固自己的地位。

而儒家虽然‘声名狼藉’,但在地方却广有声誉,若是秦落衡主导坑杀儒生,势必会让地方民众生出厌恶之情,这显然对秦落衡并无益处。

其中博弈,可见一斑。

杨端和正是看出了姚贾的心思,所以才极力出声阻拦。

李斯微不可查的看了眼姚贾跟杨端和,目光微微一沉,他已然明白,这样的争斗,恐怕日后还会继续发生,直到储君正式确立。

但储君的定选。

终究是由陛下决定的!

最新小说: 持娃上岗之雌霸天下 大周:我家公主太可爱了 我在大唐是传奇 隋唐:从突厥入侵开始 红楼:重生僵尸,我参军修行 大唐:女帝竟能偷听我心声 秦时影帝成长日志 皇叔 天空中一朵云 这个暴君,我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