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大错特错。
资本家的萌芽就是从北宋年间开启的。
而且始于宋神宗年间。
当时的宋神宗为了从拿下富商以及富饶地区抠出一点税来。
走朝廷正常的缴税渠道已经行不通了。
因为交纳上来一千万两,到国库只剩下百十万两。
所以宋神宗皇帝不上朝,启用宦官阉党。
当初重用阉党的目的就是四处征收税款。
可是,不少太监出了宫就被资本家们当街打死。
有的人甚至死的莫名其妙。
这就造成,宋神宗有心派遣他们出去,太监也没有人敢出去。
最终无奈的宋神宗只好给太监们一定的分红比例。
有了重大的利益吸引,太监们才前赴后继的走出皇宫。
即便如此,追缴一千万两,宋神宗皇帝国库也只能得到三百万两。
这对宋神宗来说已经很不错了。
因此这种局面互相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以至于宦官越来越跋扈,直到彻底失控……
所以,大宋的官商勾结,虽然没有威胁到皇权,可是已经荼毒到民间的百姓了。
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够印象到老百姓的日常饮食起居。
自然而然的,给朝廷当官,就不是那么顺利了。
因为恰恰是富商,阻碍了官员们管理一方的政绩。
这也是李彦回对那些富商看不起的原因。
如今一听皇帝还要给他们政策红利,还要赏赐皇家象征的身份恩泽?
他当然不爽了。
可是赵烁有自己的想法。
为了宽慰李彦回,赵烁说道:“所有赏赐跟恩泽,一应不能缺漏。”
“通通可以嘉奖给他们,但是有一点,那就他们犯法,朕也要依律执法,该杀杀,该剐的剐,绝不能拖泥带水!”
“你且记着,但凡有人官官相护,趁此机会大肆敛财,发现一例,你跟朕上报一例。”
“纵然他们勾连的深,不好查,那朕给你做主,朕为你查。朕通晓律法,更喜欢编织罪名。”
听了这句话,李彦回身形颤栗,内心瑟瑟发抖。
急忙跪拜道:“陛下英明神武,堪称史上雄主,微臣铭记陛下教诲,这便去逐一照筹。”
这一次赵烁没有再喊住他,李彦回快步退出文德殿。
次日早朝。
成了赵烁自穿越以来最放松的早朝。
之前那帮士大夫们对皇帝的抨击少了许多。
金军跑了,就算他们对这个皇帝在不满意,也没有脸皮出来逼逼叨了。
庙堂上的所有文武百官,都可以喘口气。
就连之前跟赵烁不对付的丞相唐告此时也厚着脸皮为赵烁祝贺,歌颂了一番赵烁的功德。
在如此君贤臣实的气氛之中,赵烁也不好意思在他们身上搞事情。
主要是赵烁明知道这帮家伙中饱私囊,但是自从他上任之后,压根就没有抓到他们的把柄。
文官们也学精明了。
收敛了之前好高骛远的秉性。
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卖起了乖。
赵烁倒是非常希望军备司的腐败案件能够朝着更深层次突破。
由于之前汴梁城被金军围困,所以牵扯到成安郡的那些商贾,赵烁没有机会查办。
可是现在时机成熟了,可以放开手脚查了。
于是乎,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之中沉浸了片刻的群臣们,随着赵烁的一句话,他们的心再度提到了嗓子眼上。
赵烁目光俯视众人,洒然说道:“陈规这次招募义军,立下勤王之功,朕着升他为河北守护使,官职加封兵部左侍郎。协助河北大将军宗泽经略军镇。”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的臣子们有些哗然。
兵部左侍郎,那可是兵部的二把手。
这是拥有实权的职位。
一个小小的芝麻官,就因为从南面跑到汴梁?
便捞这么一个天大的好处?
有人不服!
陈规神色恭敬的站了出来,躬身拜礼道:“微臣,拜谢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赵烁面不改色,继续说道:“张叔夜与汴梁城守城有功,着领六部之首,加封兵部尚书。”
“另外着张叔夜为北方战区统帅,帅符安设山东,设山东都护府。”
就在这时,文臣之中的户部尚书张怀礼发出了质疑:“陛下,合围战区都护府?自太祖皇帝鼎立大宋,本朝可不曾出现过都护府。”
“这个简单!”
“朕就趁今日早朝给诸位臣工作个解释。”
“北方战区都护府,辖下河北、淮西,山东以及汴梁城以北黄河沿线大片地区,管理河北经略使,淮西经略使以及山东经略使,外加汴梁城守壁使。”
听着赵烁的解释。
朝堂之上的唏嘘声愈发紧密。
我的乖乖!
这可是意味着皇帝直接把赵家天下的一半都拱手让给了张叔夜啊。
这还了得?
自古北方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常年战事频发,是以整个北方大多都是军镇。
一下子把四大军镇,连同汴梁城的守壁使都划分到北方占据都护府,也就是张叔夜的帅旗之下。
他日若是张叔夜有了反叛之心?
这普天之下,谁人能挡他?
朝臣们想明白了这一节之后,群青激动。
张怀礼义愤填膺的说道:“陛下,此等事,原本是我朝三公跟丞相联手定夺,即便要构建北方防线,也应该划分职权给三公中枢省,怎能全部归于北方战区管理?”
“三公中书省,有国内政事已经足够繁忙,朕应该体恤他们,让他们安安心心的治理内政。至于北方,则是因为刚刚经历过金贼的袭扰,百废待兴,特需武将们在前线经略。”
赵烁的意思也很明白。
你们文官管好自己的内政就行了。
别TM有事没事就朝着军事上面巴拉巴拉。
这对你们不是一个好兆头。
张怀礼听明白赵烁的意思。
当下也不敢继续哆嗦,微微颔首后退到了队列之中。
继续做起了一问三不知的呆萌文官。
一时间,文官集团也没有人再出来质疑。
他们倒是想质疑。
可是真不知道质疑些什么?或者是从哪方面入手反驳?
北宋末年的文臣,大多数人其实挺呆傻的。
他们压根没什么主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