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他所说的开始并不是指这个领域的开始,而是更大的系统建设的开始。坦诚的说,方解石在这个项目上取得的突破,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齐聚,简直就是运气的集合体,能做到这种程度,实在是出乎意料。在绝大多数领域,方解石的水平也就是普通的教授,实在是说不上有多么出彩,尽管它在每个领域的研究时间也确实不长。总体来讲,能够真正取得突破的,不过只有两三成。
成熟的轻工业之所以在工业革命期间碾压了传统手工业,并不是因为质量有多好,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效率和耗费。两匹锦绣,一匹是由国宝级大师利用其五十年的经验,呕心沥血花费五日夜制作完成;另一匹,则是一个十岁的小男孩在机器上随意摆弄半天制作而成的。那么即便后者的质量距离前者有一定差距,但依然能在时代的潮流中将前者碾压而过,把它变成古玩博物馆里的收藏品。
轻工业如此,科研工业同样如此。对于外行来说,他们所能看到的只有两样东西:一个是招牌,往往是团队中最著名的科学家;另外一个就是成果,这一般要根据媒体的宣传而定。但是对于科研行业的内行来说,要看的东西就很多了。一是消耗,做出一定的成果,到底需要多少的物资和能源;二是周期,从开始到最终成果的出现,平均需要多长时间;三是适性,也就是说对于环境的挑剔程度和对研究的可复制程度。
单就这一次而言,这三者是完美的达成了。整个研究没有走太多的弯路,消耗很少,周期也非常短,就出了很好的成果,而且课题组成员也不是什么行业大牛,只不过是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但平均来看,方解石还远远无法复制这一成绩。虽然同行抹黑很多,但是其中有一些还是正确的。方解石在研究中,确实倚仗了渡边财团惊人的财力,甚至说是能尽情的容忍错误也不为过。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财大气粗的科研组所做的事情,不过细究的话,方解石进行研究的消耗与周期上与获得的成果是不怎么相称的,起码要比同行业的尖端差上一些。
对此,还有改良的余地,不过数据库的积累更为重要。根据渡边枫的测算,大概还要七年的时间,方解石及其后继者,才能在九成以上的领域取得对人类顶尖科学家在消耗,周期和适性上的全方位领先,看着如今的情况,恐怕进行的也不会那么的顺利。不过,这一过程也是重要的研究内容,也就是科研工业的量化。哪一位科学家或者工程师更优秀?这一向是被层层神秘感包裹的话题,而解释权也往往是垄断的。但是在这以后,这一切都将很好的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