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是势力的势,形势的势!”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文物大盗卢芹斋,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但当时国家的势就是如此,西洋东洋一起动手,国尤如此,他一介草民又能如何?他以此经营,纵然有罪,也算是一种顺势,很多文物因此得以保全,那些物件要是在国内,还指不定是砸了还是烧了呢!”
“而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要华夏一息尚存,总有雪耻的那一日。”
老人突然激烈的道:“之所以说他罪大恶极,他最大的罪恶是什么呢?”
“是对文明没有半点尊重敬畏之心,对文物没有半分爱惜之意,竟然为了能够装船而将“昭陵六骏”砸烂!”
……
老人口中的卢芹斋,只要是玩古董的,就没有不知道他的。
括弧,包括洋人在内。
这是民国时期最大的古玩商人,也可以叫文物大盗。
“大盗”到什么地步呢?
当年流失于海外的中国古董,有一半是经过卢芹斋的手售出的。
1915年起,卢芹斋公司向丑国出口文物长达30年,国宝不计其数。
他公司的一个小股东每年都可分得十几万大洋的巨款。
当年琉璃厂一间古玩铺的全年流水也没这么多!
年轻的朋友对民国时期的银元没有概念,在这里举个例子。
鲁迅当年在教育部当了14年的佥事兼科长,嗯,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副司长。
中央部委的副司局级领导,官儿可不小了,一个月工资是多少呢?
30块大洋。
这30块钱可以过什么样的生活呢?
鲁迅可以天天坐黄包车,可以天天下馆子,可以天天听戏,还可以去琉璃厂看书买书。
这样还花不完。
至于老人说的“昭陵六骏”,那是唐太宗李世民昭陵的石刻,这些石刻的原型都是李世民的坐骑。
浮雕上的字是书法家欧阳询所书,画是由画家阎立本所画,再由石刻家阎立德镌刻于石雕之上,参与的都是顶级名人名家,您去想想该是什么价值。
但是,被砸了。
其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块就被卢芹斋以12.5万美元的价格倒卖至丑国,因为不好装船而将其砸碎了。
……
“所以,‘势’可以理解成形势,国家有国家的形势,行业有行业的形势,门类有门类形势,甚至手艺也有手艺的形势。”
“民国时,琉璃厂的孙瀛洲,从学徒开始勤学苦练后成为大掌柜,成为古玩行的大家,被称为“宣德大王”,这是顺势,顺的是民国的势。”
“他建国后将自己收藏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献给国家,为国家培养鉴古人才,这也是顺势,顺的是现在的势。”
“今天黄花梨涨玩黄花梨,明天核桃涨玩核桃,这是行业和门类的形势。”
常闲听得非常认真,耳朵里面听着,脑海里顺势成为记忆。
老人说的每个字,都是学问。
全世界搞收藏的玩家千千万万,可又有谁能像老人这样高屋建瓴,三言两语讲透彻的?
“‘势’又不仅仅是国家形势和行业形势,店铺字号和个人也可以形成自己的‘势’。”
“古玩行穷买富卖是一种‘势’,老字号一呼百应也是一种‘势’,掌眼的老专家一言九鼎也是一种‘势’。在行里一次得势可能升天,一次失势可能跳楼。”
“所以在‘势’的方面,一个成功的玩家,应该学会顺势而为、以势压人。”
“我在这里必须说明白一个道理,顺势而为不是当墙头草,不是让你去跟风。有时候顺势而为,往往表现成逆势而行。要看到真正的势,是表象下面核心的东西。”
“黄花梨在二三十年前烂大街,这就是表面的势,实际上在百八十年前黄花梨都是贵重之物,不过是因为政治的因素让它一时的低谷。”
“但它的价值放在那里,所以这两年就起来了,放在一个短的纬度,黄花梨是失势,放在一个长的纬度,黄花梨是得势。”
“行业的势一定要联系到国家的势,社会的势。”
夜幕慢慢的重了,小满不停的围着老人转圈,似乎在提醒主人,到了回去的时候了。
老人宠溺的摸了摸它的脑袋,顺步往屋里走,常闲马上上前搀着。
老人一边走一边说道:“在‘势’之后,就是‘道’!”
……
“道说起来有些玄乎,其实简单,猫有猫道,狗有狗道,直言事人是道,盗亦有道也是道。”
常闲听老人讲道,微微一笑,老人说的这是柳下惠和盗跖。
人人都知道柳下惠,这是个真正的君子。
他的标签不只是“坐怀不乱”,更是“直言事人。”
柳下惠的名声大到什么程度?
齐国的国君向鲁国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不舍得,打算用一个假鼎冒充。
齐国人说:“我们不相信你们的政府,只相信正直的柳下惠。如果他说这个鼎是真的,我们才放心。”
鲁庄公只好派人求柳下惠。
柳下惠说:“岑鼎是你的珍宝,信誉是我的珍宝。我不愿毁掉自己的珍宝,来保住你的珍宝。”
庄公无奈,只好把真鼎送给齐国。
但很少有人知道柳下惠这个真君子还有一个弟弟叫柳下跖。
因为柳下跖对社会失望,领导近万名奴隶起义,声势浩大,被称为盗跖。
没错,就是强盗的祖师爷。
柳下惠这么一个君子竟然会有盗跖这么一个弟弟?
可以脑补出好多的故事出来。
盗跖瞧不起儒家思想。
有弟子问他:“盗亦有道乎?”
盗跖回答:“当然有啊!”
“知道哪里有宝贝,圣也;率先冲进去,勇也;最后离开,义也;掌握抢掠标准,智也;平均分配财物,仁也。这五个条件具备才能成为大盗!”
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批得体无完肤,一针见血,这就是盗亦有道。
《庄子》有一则寓言,说盗跖骂孔子。
孔子去见盗跖,劝他不要和社会作对,要做圣贤之士。
盗跖把孔子大骂一顿,说孔子是“巧伪人”,“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这一下捅到了孔子的痛处了,离开的路上吓得三次掉落手中的牛鞭。
两千年后,钟情于“造反”的毛领袖很喜欢盗跖这个形象。
他在《贺新郎.读史》一诗中把盗跖与圣人颜渊并列:“盗跖颜渊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黄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