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府别院。
顾正臣一如往常,完成了沐春、沐晟的课业。
顾青青跑了过来,对顾正臣埋怨:“卫大娘已经进了张府,娘亲不让我去打听,也不知张老爷是个什么心思。”
顾正臣笑道:“成与不成,且候着吧,这种事急不得。”
顾青青见顾正臣如此,也不好再说什么,跑到墙边看嘎嘎的大雁去了,这里宫里送来的,总共两只,已经送出去一只了。
婚礼婚礼,讲的就是个礼仪程序,像是后世随便找个地跪下来求婚,然后说声我愿意,两个人就在一起的事,在古代是不存在的。
古代婚礼主要有六个程序: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自汉开始,对每一道程序都十分重视,上至皇室,下至百姓,都以六礼为准办婚礼。不过在一些战乱时期,往往是“礼崩乐坏”,百姓都朝不保夕了,谁还用六礼,如魏晋南北朝时期,婚礼从简,用的是“拜时婚”,这个程序相当简单:
女子用质地轻薄的丝织物盖于头上,丈夫将其拨开,再拜完公婆,就算成婚了。
不过隋唐时期,礼制重新建立起来,六礼又被拿了出来。至宋代时期,六礼程序开始合并。《宋史·仪卫志》记载:“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征。”
这也就意味着宋时,六礼已经成了四礼。
这也很合适,你拿着大雁送聘礼去了,人家都答应这门亲事了,顺便问下姑娘叫啥名字,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没必要再单独分出一天,再准备一份礼物,这耗时耗财啊。
还有纳征,这是订婚,既然婚都订了,商量下婚期敲定日子,再正常不过,完全没必要再来一趟“请期”。
宋人是懂得变通,知道享受日子的,朱熹估计也是受“简化”思维影响,在《朱子家礼》中将纳吉也取消掉了,直接成了纳采、纳征、亲迎三礼。
朱元璋恨不得当朱熹的子孙,要不是朱熹家还有后人,家谱清晰明了,实在是加不了朱初一的名才作罢。子孙当不成,但可以当朱熹的追捧者,大明婚礼,老朱定下的规矩就是依《朱子家礼》来办。
从婚礼这个角度来说,不少百姓是受益于朱熹的,要不是他简成三礼,老朱很可能对标汉朝,复古至六礼,到那时,六礼可要送五次礼,五只大雁或大鹅,麻烦媒婆五次……
卫大娘说了一大串,张和只是平静地喝着茶,待卫大娘说完,张和看了看门口的绣鞋,开口道:“小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