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篆书改为简体字倒是简单,他一个人便可完成,可推行却不是他单人能做到。
别人用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的文字,你说换一种就一种,你算老几,凭什么?
虽然可以让始皇以政令强制推行,但人心的不满却难抚平。
人大多都有驴脾气,逆着毛捋,哪怕真是为他好,也可能会踢你一脚,只有让他们认识到这确实有益,把毛顺了,事才好办。
在大秦这个绝大多数人是文盲,唯有一少批人识字的时代,推行文字统一,首先就是向这些识字之人推行,让他们接受。
而来参加咸阳大考的人虽说不是天下所有的识字之人,但也占了其中重要部分,得到他们接受认同,向全民推行自会事半功倍。
反之,不得到这些人认同,单以政令强制推行,最终可能会成功,却会让天下生怨。
李念原本的打算是寻个机会向始皇陈说此事,让始皇召集天下百家,他再亲自登台为百家贤才们讲说简体字的好处,使百家学派接受他的简体字计划。
未想始皇想出了咸阳大考,不用他提,咸阳大考已可将天下贤才召集过来。
除推行简体字外,为每一个字注上拼音、编纂字典和教材也需要这些人帮助。
不然,那么多字,让李念一个人一个字一个字的注音过去,还编成字典,得用多久?
至于他这些想法,来参加咸阳大考的百家人才可能不答应,李念也有解决办法:
既然你们儒家不愿意参加字典和教材编纂,那本公子只好去找墨家的贤才了。
你们儒家也不想看到字典的注释和教材上全是墨家之言吧?
只需这么一说,但凡这时代的儒家不傻,保准会立刻送大批儒生过来。
因为明眼人都可看出,字典和教材必然会成为日后教学天下的通用之物。
他们不在上面留下痕迹,就会被其他人占据,那还有他们传学授道的空间?
因此,他们不仅不会拒绝参与字典和教材编纂,反会去争抢编纂权,希望承担更多的编纂内容,在上面留下自家学派更多的话语。
同时,咸阳大考还为李念带来了另一好处,师资力量。
这时代识字的人太少了,而他想要推动大秦的某些变化,一个人是完不成的,他一个人是能造几艘航母,还是能修几条铁路?
必须培养出一批具有相当文化水平的人。
可这些人怎么培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