哉如是。”
因为以当时的手术条件,治死的绝对比医好的多的多多。也难怪别人不敢信。
宋代前,医者社会地位低。之后“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
还有说法,“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然而儒生入医,你能指望他们去干解剖的活?
背几首汤药歌诀就能开门诊,多方便。所以“外治法衰,而汤药法兴。”
外科内化,谈玄说理开始兴盛——你也可以说它是系统科学,很厉害的一门学科。
还有的干脆连阴阳五行都不谈了,看病简单点儿多好,干嘛把理论弄得那么麻烦?
多收集点医方,有什么病到里面一查,按方吃药不就结了嘛。
于是很多二把刀庸医登场了,来个患者就问,“什么病啊?”
患者:“肚疼。”
大夫:“肚疼?好,你等一下啊。”
大夫翻开书,跟查字典似的开始找方子。
“查到了,好几十个方子呢,随便来个吧。得,就选这个了,你回家试试。不好的话,下次来再给你换一个药方。”
这跟谋财害命有什么分别?
当然话又说回来,一种方法治死了就换另一种方法,总有一个运气好的被救活。于是救他时用的方子会被记录下来,医学就这样一点点进步了。
大概这就叫经验科学。
到了明代,医事制度主要分为朝廷的医药机构、宫廷医事制度、地方的医事制度和民间医学团体四个部分组成。
比如每个县均设专职医官,万历中他们从未入流改为从九品。县设训科1人,负责辖区的医药卫生。绝大多数都是世袭职位。
朝廷的太医院设医术十三科:“曰大方脉,曰小方脉,曰妇人,曰伤寒,曰疮疡,曰针灸,曰眼,曰口齿,曰咽喉,曰接骨,曰金镞,曰按摩,曰祝由。”
但据绍兴府大医家张介宾说,“今按摩、祝由二科失其传,惟民间尚有之。”
为啥失传就不清楚了。祝由且不说,按摩还是很有用的。
李时珍于三十多年前编著的《本草纲目》非常有名,但里面也收录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比如说——
蛇咬:男子某毛,以口含二十条咽汁,令毒不入腹;
小儿霍乱:用白狗屎一丸,绞汁服之;
金疮血出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