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账,天黑前送不来罚款三万两银子,即刻抄家。”
“……”王重新暗暗叫苦。
可一想到那天大统领说的三心二意会淹死,他立马道:“好好好,我马上就去。”
这下要把人得罪惨了。他现在只能期望革命军不要被官军打跑。
……
李自成在沁河两岸转了三天,带着十多万银子六千多石粮草返回端氏镇。
当然,打一棍子后也要给个甜枣
李自成已经把土豪们的好处准备妥当了。
大统领召集了二十多家识相财主,拿出三十多个项目让他们自由选择。
除了贾富贵、王重新外,最早交税的五人优先挑选,享受独门技术,余者两家共享一门。
李自成提供的有新产品、新设备,也有新工艺,随便哪一个都能让他们赚个盆满钵满。
众老板仔细地翻阅了《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随即心花怒放。
他们之前那点毛毛雨的税真没白交,短毛真够意思!
其中新设备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效果立竿见影。因为一般的货色根本没用。
很多宋代发明,乃至更早的汉代发明,到了明清大量失传。
其中一个原因是,主流鄙视“奇技银巧”?
比如朱元璋,“司天监进水晶刻漏,中设二木偶人,能按时自击钲鼓。太祖以其无益而碎之。”
这有些神经过敏了吧?大明就算有些奇才,估计在朱元璋治下也没啥前途。
水晶刻漏只是小玩意儿,宋代有位宰相造过个更复杂的大玩意儿。里面能活动的木偶人上百,用水利驱动,安安稳稳运行到北宋灭亡。到了南宋,朝廷好几次试图再造一个,只是失败了。
“奇技银巧”怎么来的?
最早应该是出自《礼记》记载,司法官在遇到“作银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的四类犯人时,“杀”!
《礼记》又载,“百工咸理,监工日号,毋悖于时,毋或作为银巧,以荡上心。”
而“奇技银巧”的首次“合流”,出现在《尚书》:“(周武王指责商纣王)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银巧以悦妇人。”
这里的“奇技银巧”大概类似“靡靡之音”一类的玩意儿,被认为是供王公贵族享乐的奢侈之物。
当时人们普遍把“奇技”解读为“奇异”的技能,比如杂技、戏法之类;把“银巧”理解为“过度工巧”,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