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压根没有打压,相反很功利,有用的一定要用,还要大力推广。换句话说很注重“应用科学”。
只是以他们的见识,看不到长远。
任何科学技术都有个出现、发展、完善、造福人类的阶段。
或者说“科技”其实是2个词,从“技术”总结推导出“科学”,然后再用“科学”指导“技术”的升级换代。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然后科学转化为技术再进一步成为生产力。
但是他们等不及。所以“基础科学”这种东西就没人玩。
也别说古人了,哪怕在他们的千百年之后,同样有一大批人说上月球上火星有屁用,有那钱发给我多好。
古人的子子孙孙一样目光短浅。所以说“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汉代宋代就有简易木制收割机,后来失传了。因为原始机械并不好用,浪费挺大,效率也一般。在人力收割面前甘拜下风。
人工不比机械牛逼呀?结果就是人们对继续升级改良机械毫无兴趣了。
古代一样有镗床转床等,无非就是全用人力。人力更便宜,所以没兴趣用水利。
元代一度普及过几十锭的水利纺纱机,比300年后英国工业革命初期的纺织工厂用的玩意还先进些。结果后来反被三锭人力脚踏纺纱机打败了。
天朝人力资源太丰富了,机械在人力面前居然没多大优势。
同样的,天朝一直标榜最早发明了印刷术,但是直到抿国,文人靠手抄书都能糊口。人多,抄书比印书便宜。
内卷,人力过剩遏制技术进步。这也是“奇技银巧”失落的一个原因。
还有,很多医、工、农、数、天文等学说,虽然没人禁止,但慢慢就失传了,后人只能不断重复的重新发明一个轮子。只有孔圣人的言论,那叫一个源远流长。
比如,朝廷要招一个修水利的人,首要条件是儒生优先。结果就是儒生有饭吃,光会研究水利的人饿死,那以后谁还去专门研究水利?
除非是真正吃饱了撑的人,有钱有闲,才会为了兴趣琢磨一下无用的学问。比如弄十二平均律的朱载堉就算个例子。
《天工开物》那么好的书,然而宋应星在序言中写道:“……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②崇祯16年亳州知州,后辞官归隐,约卒于康熙初年。
所以,独尊儒术后,尤其科举取士以儒家经典为权威,那么孔子要背锅,儒家要背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