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社会,前后相隔不过两百多年,鞑清时期的蒙古就没有反叛过了。
要说稀奇,那也是一点都不稀奇,究其根本就是一点,联姻。
鞑清的皇室,乃至皇帝的后宫里,从来都不缺少蒙古王公们的女儿,而历代清朝的公主,哦,不对,格格们也一直有大量外嫁到蒙古的传统。
双方相互联姻多年,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盘根错节,双方亲如一家。
除了联姻,还有封官,砸钱给赏赐,每年鞑清要在蒙古王公身上砸几百万两银子!有钱拿,有官做,哪个蒙古王公愿意反叛,做杀头的买卖?
但是对于是汉民族为主体统治阶级的大明来说,联姻这种做法就做不到。
不管是朱元璋亦或是朱棣,外加朝廷的百官们,都不会允许皇室血统沾染上外族的血,但若是不让蒙古王妃生的儿子做皇帝,双方的矛盾其实会加大。
至于封官许愿,大加赏赐,对于现在穷的叮当响的大明来说,也是不能去做的事,一年岁收不过千万,给蒙古砸百万,脑子抽了?
倒是推行黄教的手段,很值得大明学习。
在蒙古草原上建造大量的喇嘛庙,鼓励蒙古人信教,信了教,那就要信有来世,这辈子过得不好,等下辈子,极大地削减了蒙古人的反抗精神。
再者,这些喇嘛庙都是固定的,如果信了教,蒙古的部落也就很难迁移的太远,一般就在喇嘛庙附近活动了,这样极大的有利于中央王朝管控蒙古部族。
最狠的还是减丁,只要信了黄教,不管一家有多少个兄弟,只能留一个在家里结婚生子,其他人统统进喇嘛庙,念经当和尚!
在家干活,可以结婚生子的那个,每天累得要死;去庙里当和尚的,从小在庙里长大,宗教氛围浓厚,这两种人都很难升起反叛的念头,草原自然就稳固了下来。
若是按照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些措施,最好的就是“大杂居,小聚居”,可是要做到这点,需要基层有极大的动员能力,也能妥善处理好百姓迁移过程中的衣食住行问题。
就何秋来看,现在的大明应该是很难做到了,而且对于外族人成批次的进入中国腹地,恐怕朝堂诸公心里也会有不少疑虑。
再狠一点,学习欧美“先进经验”,那就是把这些蒙古人变成奴隶,底层和上层分开对待。
本来大明国内也有很多工程要做,若是能拿到一批免费劳动力,那就是一件大好事了,至少,何秋想要推广的水泥路,就不缺人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