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了。
最主要的就是现在的儒门掌舵者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太过重视礼数,让王羽感受到不自然,不自由。
况且王羽已经感受到了来自山长一脉的恶意,再待下去不说什么危险不危险,肯定不会舒服了就是。
所以,王羽并没有把这个放在心上。
稍微平定了一下心情,王羽踏入了第二道弯的第一个台阶之上。
这第二道弯乃是子贡留下的道理烙印。
子贡,就是端木赐,儒商鼻祖,儒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善于经商,乃是祖师最为器重的弟子。
刚一踏入,四个大字便迎面扑来。
“何为知行?”
对于子贡,王羽也是有所了解的,知道这位先生擅于经商,他原本以为应该是跟商道有关的问题,可是没想到居然是知行的问题。
王羽开始思考了起来,想起这位先生的经历以及儒门之中对于这位先生的记载,心中有些了然。
子贡是儒门祖师之道的宣传者和捍卫者,他对祖师最为崇拜,认为祖师的修行境界犹如万仞高墙,而自己只不过是只有几尺的土墙而已,完全不能相比之。
所以,他对于祖师的学问研究的最深,越是研究他就越是觉得祖师犹如天人一般,非是凡人可以达到的境界,那么对于祖师的学问如何践行呢?
这也许就是他的疑问了。
兴许他有答案,但是他想知道更多的解答。
所以,这里镶刻的道理烙印非是商道,而是知行之道。
对于知行之道研究最深的自然就是阳明先生了。
传习录,王羽还是有些研究的,毕竟作为一个抬杠宗师,杠精中的杠精,如果涉猎不广,人家说的话你根本都了解不了,那还辩论个屁啊,直接投降算了。
所以,王羽对于各种典籍都有涉猎,虽然不深,但是其核心要义王羽还是略知一二的。
当然对于知行一道,不仅有王阳明的解答,还有很多大佬也对知行有过解释。
《荀子·儒效》:“闻之而不见,虽博必谬;见之而不知,虽识必妄;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礼记·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尚书》所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
朱熹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