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崇望按预定时间回到了京城。
自长安往华州,一去一来三百多里路程,骑马一天一夜未歇,也亏得刘崇望早年辗转各地幕府中,又闲暇时喜欢舞枪弄棒,身体素质这块是练出来了,不然根本就坚持不下来。
刘崇望知事情紧急,顾不得身体疼痛,返京后未有片刻休息,便又立即入宫面圣。
李晔立即召见。
见刘崇望面满风霜中隐隐有愠色,李晔心知,恐怕事情并不顺利。
果然,刘崇望道:「启奏圣上,臣观韩建言辞躲闪,虽满口允诺,却又不做任何准备,也不与臣道出详细安排,只怕,未必便会出兵。哎。臣有辱使命,臣有愧……」
「刘爱卿何出此言?」
且不说刘崇望的奔波辛苦,韩建能否出兵,本就不是他一番言辞能左右的,故而李晔自然不会责备。
可李晔也没时间去安慰,事情紧要,赶紧问道,
「王行瑜占梨园寨,勾通同州,本就是冲着他的华州而去,他却不敢出兵以迎,为何?」
「臣也给他讲了这番道理……以臣看来,这韩建甚是狡猾,犹犹豫豫不肯出兵,无非是两点,一是惧怕邠宁与同州兵势强盛,他出兵不利,二是见臣主动去找他,便以为朝廷有求于他,故存了待价而沽的野望。」
这倒很符合韩建留在史书上的一贯作风,欺软怕硬,见小利而忘义。
李晔转而问道:「他派了谁来回话?」
「其子韩从允。」
「召。」
李晔大手一挥,看来得他亲自出面来讲些道理了……
韩从允入殿。
约十六七岁,面相敦厚,灰暗的脸色,虽也是一身锻料,却丝毫显不出贵公子的气派。
「臣,镇***都虞侯韩从允,拜见圣上。恭祝圣上万年。」
「起。」
又朝着韩从允打量几眼后,李晔问道。
「汝父近来可好?」
「谢圣上问候,家父一切安好。」
「可等邠宁军勾通同州后,怕是便不好了。」李晔单刀直入。
韩从允未料到天子说话竟如此犀利,迟疑许久后方回道:「家父固守华州,向来尊奉圣上旨意,以保境安民为要,待人和善,也从来没得罪同州王使君,应该不至于招致祸端吧……」..
李晔摆了摆头,打断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这道理你懂吧?」
天子句句紧逼,言辞间锋芒毕露,韩从允不知该如何回复,也不敢再轻易说话,就呆立在原地。
李晔却并未饶过他,进一步道:「汝父镇守华有余,以华州土地肥沃、四万丁户,却从未向朝廷输送分毫,朕感念汝父代守捉潼关,抵御关东之敌,军资消耗,故而从未过有责难。不料汝父久享太平,已尽失进取之志,坐待邠宁、同州联兵,却全无退敌之法。既如此,朕这便下诏,召汝父还京,另遣有志之士而往,也可保全汝父性命。」
「家父不敢称过,但也未尝有过……恳请圣上三思……」
韩从允吓得不轻,忙伏地恳求。
刘崇望侍立一旁,原忧心天子语气太过强硬,恐会招致韩从允抗旨,如今见韩从允只敢跪地求饶,才稍稍放下心来。
同时他回想起天子曾给过韩建评价:此人欺软怕硬,只可以力压之,不可稍稍宽以辞色。
还是圣上圣明,能识人啊……
确实,早洞察了韩建本性的李晔不会有任何好辞色,见韩从允已伏地跪求,却依然没有丝毫宽恕,只丢下一句话:
「回去后,将朕今日之言,一字不落地告之汝父。并告之他,三
日之内若兵不出华州,那便有朝廷的调令入华州。」
说罢拂袖而去。……
当然也不能只一味用强。
还得以利诱之。
李晔下来后又叫来了刘崇望,让他以个人的名义去私下会见韩从允,再私下里向后者保证,只要韩建能向同州兴兵,凡从同州手里夺来的领地,他可以保证说服天子,将这些领地划归华州治理。
「臣,领旨。」
刘崇望心里难免惭愧。
天子选择自己唱白脸,充当恶人,反倒让他这个臣子去唱红脸,做好人。
而且如此一来,也让他从韩建那里赚足了人情……
不出两个时辰,刘崇望便回来向天子复命。
「圣上放心,韩建定会准时出兵。」
刘崇望不似张濬,平生不喜说大话,他敢这样跟天子保证,自是有了十足的信心。
回想起方才他在城外追上韩从允一行。
韩从允确实被吓到了,刚出了宫门,连华州设在京内的邸所也不入,便立即要启程返回华州。
后刘崇望追来,韩从允仍后怕不已,忙对着刘崇望保证,等他回华州后一定会想尽办法说服父亲,也请刘公能替他们韩氏在天子跟前美言几句。
刘崇望一面在心里佩服天子的威严,一面拉长了脸,佯做生气地训斥了几句。
随后才将韩从允拉至路旁,悄悄向他许诺,华州所得同州之地,朝廷不会取分毫,悉数归华州所用。
韩从允不敢相信,回想起大殿上天子的斥责,只满口拒绝,声称华州甘为朝廷驱使,为圣上效命,不敢再奢求领地。
刘崇望再次许诺。
并顺道说,圣上只是一时气愤,其实心里十分敬重韩节帅,多次同他们这些宰臣说,方今天下,既能上马退敌又能下马理政者,唯韩节帅一人,也早有将同州一并授予韩节帅打理之意。
韩从允这才敢信,喜得忘乎所以。
忙拍着胸膛跟刘崇望保证,华州一定在三日内出兵……
韩从允敢这样保证,自是来京前便从他父亲韩建那里得了底牌。
故而刘崇望也才敢回来后跟天子保证。
三日之期满。
李晔并不能确信华州兵此时一定攻入了同州,在这个时代是无法做到无线通讯、多地联动的,只能事先约定。
而如果一方未能践行约定……
好吧。
李晔根本未做这种无意义的猜想,他只需知道,朝廷一定得向梨园寨出兵。
—————
近来有不少书友提出宝贵意见,统一回复(辩解)几句。
节奏问题,我依旧认为还可以,试想一下,若本书写的是三国或晚明,在一百章内就解决了内患,还会慢吗?
你们推荐我去学习的晚唐文,我看了,只服《晚唐浮生》,一直有在追读。其余的我不多说了,我确实做不到那样写,望谅解。
当然,我会尽量加快节奏。
毕竟成绩摆在这里,读者和市场才是检验好坏的唯一标准。
至于成绩差带来的戾气,确实有一些,但我尽量不会带进书中来。
反正我只管埋头写,基本不会去看收藏、订阅这些,就当做掩耳盗铃。
毕竟我还想继续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