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中。
李晔回到京城,距四月初离京,不知觉竟已过去了三个多月。
如果再从去年的筹备开始算起,为了这场凤翔战事,足足用去了一年时间。好在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虽然李茂贞还未死,凤翔贼人还未彻底铲除,但大局已定,只是要再多等些时日罢了。
再看京城的四面长墙,城内市坊林立,以及大明宫的琉璃砖瓦,李晔心想,总算是把它们保住了。
解决掉凤翔逆贼后,能否中兴大唐不好说,但关中是稳住了,历史上曾发生的那些京城惨象,将不再重现……
李晔回到禁中。
自何氏以下,禁中嫔妃、太监都围在御桥下,第一时间来接驾。
见了天子,几乎人人都是泪眼婆娑,哽咽不成声:大家瘦了……
其中尤以黄海哭得最伤心,他从人群中冲出来,匍在地上、抱住天子双脚就不撒手,而后放声大哭,哭得感天动地,撕心裂肺……
但他这番举动并未得来李晔的和颜安慰。
因为黄海整个人又胖了一圈。
这让李晔十分不爽。
他瘦了,黄海却胖了,倒好似他领着朝廷健儿在外浴血沙场、辛苦打拼,结果福分却让这些闲人给享了……
等李晔回到寝宫,取来铜镜自窥,才明白「瘦了」不过是大家用来表达关切的一种话术,他本人非但未瘦,反倒壮实了些。
要说他容貌上最大的变化,当是明显比离京时黑了些。
可却没一个人说他变黑了,反倒争相说着不存在的「瘦了」……
李晔方回来,就有点怀念军旅了,至少行伍里军汉大多秉性耿直,有啥说啥,不似这禁中,个个都是人精,个个都话里有话。
算了。
李晔不想再动脑筋了,累,他只想安生歇上几天。
李晔一共只歇得两日,便不得不出来主持政务。
这也是他改组朝堂后的一个弊端,他仿明朝中央体制,取缔宰相,六部职事直接由天子一力裁决,可又没有仿明朝建立内阁,所有事务便无人代劳,最后都得等着他来决断。
好在朝廷实际只控有关中一隅,其余各地事宜,管了也是白管,各地奏报上来也不过走个形式而已,李晔可以一并转于各部,叫他们按惯例处置便是。
其实朝中事务也多为务虚,诸如星象有异,祥瑞出世,修订礼制,祠庙祭祀等等。
当然,说这些政务为虚也不恰当,因为每一件看似务虚的事,当它被单独挑选出来再禀报给天子,其背后往往有着某些实际的意图。
往常,李晔会耐心地听完,再细细揣摩这些政务背后的意图,并尽量做出最适宜的决断。
可如今的李晔却没了这个耐心。
他只要听得一两句,或在奏牓上瞟一眼,明确这些事务于时局无补,不过是某部分人的利益纠葛,便直接喝止,或将奏牓扔至一旁,不予理睬。
李晔这样做,是基于他已有了武功傍身,不需要再跟谁客气。
这也是他自凤翔返回朝中后,可以明显感受到的一个变化。
往常,不管是延英殿内诸学士,还是外朝百官,他们虽口称圣上,表面上唯唯诺诺,可心里未尝没有自己的小算盘,对于天子的决议,私下里也是议论声不断。
可此番从凤翔归来,所有人见天子,唯屏声敛气,垂手听令而已。
李晔自然也要利用他辛苦建立起来的威信,以提升行政效率。
首要需处理的,便是已苦等了三个月的举子们。
唐代科举已形成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科考的定制,自落第举
子黄巢发动暴乱,京师沦陷,天子行营偏居西川,大唐科考随之暂停。黄巢草贼被剿灭后,先帝僖宗重返京师,科考重开,可此时的科考已残缺不堪。
乡贡之路已断,乡试自然便废止了。参考人数大减,且全为门第出身的生徒(多为国子监监生),殿试也没了必要。只保留了会试,由礼部主持。
会试在四月举行,中举名录早已列出,只等天子亲笔御批,再张榜告示。
这一等,便等到如今七月,李晔回京。
要处理此事也很简单,李晔只需在礼部呈上来的中举名录上御批一个「可」字,或有兴致,再在上面多落几个字「四海才子,尽在此榜中,朕心甚悦」,然后再交由礼部去放榜。
可李晔翻看那份名录,崔某,杜某,韦某,共四十七人,单这三个姓氏便占了三十个名额,余下的,也多为卢姓、李姓、裴姓……
这样的科举,这样取出来的举子,有何意义?
李晔又想,如今天下动乱,比的是刀枪和拳头,耗费精力来改革科举制,是否有这个必要?
两日后,延英殿。
李晔如今不喜欢跟谁客气,开口便道:「去年朝廷改制,令不少官员闲赋在家,朕常怀愧于心,且有才而不能用,亦为憾事。实是朝堂上职务有限,不得已而为之。今又开科取士,新有举子四十七人,又如何安置?朕左思右想,科举乃大唐祖制,又于国于民有利,不宜荒废,然朝廷又无职位可供,四十七人太多,于是朕决意从中只择取十二人上榜。卿等以为如何?」
殿内立时一阵慌乱。
迫于天子天威,几位大学士不敢过分议论,但他们不安分的坐姿,忍不住耳语两句,已将他们内心的惊慌显露无遗。
他们方在偏殿里等候时,还互相道喜,如今天子总算回来了,终于可以张榜取士了。
要知道,那四十七名待入仕的举子,于这些延英殿大学士们而言(除张濬),不是自家的子弟,就是姻亲姑亲或先师故交家子弟,一天不张榜出来,他们便一天不能安心。
谁曾想,如今天子一句话,便要剔除掉三十多人。
这四十七人已是他们精挑细选充分考量后的结果,已是少的不能再少,好不容易把各方诉求都考虑进去了。.
别说少三十多人,便是少一个人,都得出大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