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从同州回到京城时,已是八月中旬。
从七月中旬他离开凤翔算起,凤翔城如今已被围了整整一个月。
期间他一共只收到康承业的一次禀报,是在四层壕堑将要全部掘成之时。除了树木桩、穿线结网、挂警铃,康承业另从凤翔各地搜罗起数千恶犬,也栓在壕堑旁边一并盯住城内,又能省下不少巡逻兵力,也就在这时,凤翔城内组织起了一次大规模反击,三千贼兵从北门杀出,妄图冲破朝廷的封锁圈,最终再次败退。
除此外,康承业再无禀报。
李晔若想知晓更多凤翔情况,只有主动遣人去询问或打探。
据得回来的消息,凤翔城内外已完全为壕堑阻断,城内出不来,城外本不会进,双方再没有大的战事,可小的冲突却从未断过。
城内贼兵不死心,几乎每天都会放出一两小股贼兵来城外探路,可城外早已是壕堑重重,根本就无法通行,且一旦接近壕沟,便会触响铃铛、惊起恶犬吠叫,然后就会引来附近巡逻的军卒。
除此外,时有城内逃卒或百姓从城头上逃下来,想逃出城外的封锁圈。可各部早得了康承业发出的军令,凡从城内出来的,皆为女干细,一律格杀勿论,若教城内一人逃出,按军***处。
就在本月初,凤翔城还曾开过一次城内,从里面放出大批老弱百姓。也不知是可怜这些百姓,还是想用他们来做前驱,躺平城外的壕堑……可城外没有手软,用箭雨又将这些老弱百姓驱赶了回去。据说一时间哀嚎遍野,城河流血,凤翔城下顿成修罗场。
这些事,康承业都未曾请示或禀报。
李晔明白康承业的良苦用心,故而知道后也仅仅是知道了,不做任何指示……
如今,康承业终于派人来禀报,必定是凤翔有了重大情况。
李晔展信一看:李继昭欲降。
康承业另附上自己的判断,如今凤翔城已为孤城、死城,城内人心惶恐,人人自危,李继昭于此时投降,当不至有假。
李晔同意他的判断。
凤翔城内粮食储备丰富,至少被围困的半年内当粮草无虞,但这并不意味它便能坚守半年。因为守城的终究是人,是人心。
看着城外一道道壕堑,再看看被彻底困死的孤城,城内的人会悲观,会绝望,然后疯狂的寻找一切可以求生的机会……
李继昭这种自恃勇武之人更是如此。
他也不是第一次改换门庭了,如今这个乱世,有武力,能打仗,能以一敌十,能陷阵冲锋,还怕没有人赏识,得不到重用吗?
既然李茂贞和凤翔已彻底陷入了绝境,再改投天子和朝廷名下便是……
康承业只分析了李继昭投降的意图,但没有建议天子如何抉择。
其实这种不表态背后,已隐含了康承业的表态。
康承业必是倾向接受李继昭的投降。
细细一想便知道了。
凤翔城虽迟早可破,但终究未破,李继昭身为城内的二号实权人物,他的投降必然会极大地缩短城破的时间,这对朝廷来说极为有利。
至于李继昭曾诈降,直接导致周济身死,这些情感因素,不应当拿来影响对现实时局的判断。
此其一。
其二,再观朝廷诸将。
顺昌军内的将校自不必多说,他们日夜盼着凤翔城破时,能将李继昭碎尸万段,以慰周济之灵,必然强烈反对招降李继昭;
杨崇本本是凤翔降将,如今最忌讳的也莫过于「降将」二字,加之与李继昭有隙,也必是反对招降;
孙德昭曾当面劝谏过天子,不应当招降李继昭这类徒有勇猛、却
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么其父孙惟晟应当持同样观点,反对招降;
再有邓筠、韩逊等人,都极为看重忠义,对于毫无忠义可言的李继昭,也必是厌恶至极,也不会同意招降。
所以哪怕招降李继昭于时局有利,康承业也最终选择不表态,他若劝了天子招降李继昭,其结果,便是让天子置诸将情感于不顾,于朝廷内部生缝隙。
当然,他也可以劝天子先假意招降,待凤翔城破后,李继昭再无用处,然后再暗中处理了他。
可如此做,难免于天子的声名和信誉有亏。
也不是他一个臣子该如此劝谏的……
康承业不表态,李晔想了想,也暂不决断。
李晔选择将此消息透露给张濬,再让他带到兵马府里去。
不出意外,兵马府内群情激奋,诸将相约至天子跟前恳求,绝不可招降李继昭。
廖从和马一夫还叫上了周世安,三人头缠白布条,再手捧周济灵位,一起跪求天子,绝不可饶恕李继昭。
李晔顺从众意,当着众人的面口授谕令,拒不接受凤翔城内的任何投降,一日不见宋文通、李继昭、李继鹏诸贼头颅,便围困凤翔城一日,绝不撤兵。
李晔如此表态,又一次赢得了诸将爱戴和颂赞。
便是此事传入外朝后,听说,朝官们也对天子以情义为先的做法赞不绝口……
这便是李晔为何做出拒绝招降的原因。
有无李继昭的投降,凤翔城都会被攻破,只是要再多围上一段时间的问题,再多消耗些朝廷的人力和物力。
但与此相应,内部的人心背向才是更关键的。
不可因为一时之利而凉了大家伙的心。
天子自凤翔回来后,一直忙于各种政务,几乎未曾有过片刻休息,期间还再次披上戎装,不顾军旅艰辛,出征河中……
此番种种,杜让能耳闻目睹。
所以,他身兼户部尚书与司农卿两职,庶务繁多,又因为天子看重农桑和民力,屡有革新创举,更让他的这两个职事忙碌不堪,但因目睹了天子的繁忙,所以职责内大多事务,杜让能都尽力处置妥当,尽量不再给天子增添劳务。
这也算是他尽臣子本分、回报天子倚重的一点心意。
但有一事,他却不得不劳烦天子,请示天子决断。
便是朝廷一直悬而未决的赋税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