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通行陈仓道后,便来到了汉中。
接下来的问题也都集中在汉中身上了。
首先明确一点,若要去往蜀地,必经汉中,根本不存在绕行一说。
可杨守亮会放朝廷人马通行吗?
杨守亮以汉中立身,当初,便是王建西行,兴元军趁势抢占利、阆等地之时,杨守亮亦是不肯离开兴元一步,可见他对于汉中的重视。
杨守亮此人不算女干诈,大部分时候也信守忠义,一直尊奉朝廷,缴纳田赋,可这并不等同于,他便敢放朝廷大军踏入汉中,将他的身家性命,全部暴露在朝廷的兵锋之下……
康承业建言,杨守亮礼敬杨复恭,朝廷可先说服杨复恭,再借杨复恭来劝说杨守亮。
又建言,朝廷同时得有两手准备,以防范杨守亮不从。
康承业此处的另一手准备,指的是傥骆道。傥骆道虽山路狭窄,不便行军,可却占了路途近的优势,故而一直为商贩们通行首选,沿途栈道也因此得以修缮。另有一事,杨贵妃喜吃荔枝,尤其是故乡蜀地的荔枝(杨贵妃在蜀地长大),而荔枝不易保存,为将其快速运往关中,使杨贵妃能吃到新鲜荔枝,故而玄宗曾大力修缮傥骆道,这也使得傥骆道在唐代、尤其中唐以后异常繁忙。.
便是后来德宗为避朱泚之乱,奔逃汉中,走得就是傥骆道。也算是得了他祖父大力修缮此道的余荫。
至于眼下,傥骆道久已失修,渐渐回复了它自然天险的本色。可于此道潜伏一支人马,从背后入汉中,却也是有可能的……
过汉中,南下蜀地,又有两道。
主道为金牛道,可直通西川成都府;辅道为米仓道。
金牛道上有剑门天险,由龙剑节度使杨守贞镇守。
康承业预言,无论有无杨复恭的劝说,杨守贞都必不会放行,因此朝廷应将重心放在米仓道上,经由阆州、巴州入蜀,然后再折返至剑州身后,直抵梓州、绵州。
其中阆州为重镇,水陆交通发达,辐射四面,又兼得地利,易守难攻。遥想东汉末年,张飞便镇守在此处,以保蜀国无忧(阆州,今阆中,有一别名,保宁,即保蜀地安宁之意)。
鉴于阆州的重要性,康承业建言,朝廷应提前谋划,以保前途通畅。
所谓***无忧,便是要威服关内诸藩,将他们彻底压制住,以确保朝廷大军入川后,不会在关中生是非。
包括新得泾州的李思恭,邠宁杨守信和苏文建,鄜坊李思孝,和华州韩建。
针对上述诸藩,康承业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处置建议。
李思恭雄踞渭北,羽翼已丰,且向来遵从诏令,从未有过悖逆之举。康承业建言,应尽量规避武力,设法说服李思恭,教他主动让出泾州,依旧退回夏绥去。
邠宁则应武力夺取。
杨守信、苏文建与李思恭不同,他们除邠宁外再无立足地,本就不存在说服的可能。
再则,由渭北入关,历来两途,一是沿萧关直下的关陇道,二是沿泾水河谷而下,邠州正是位于泾水河谷上最险要的城池,必须握在朝廷手里,掐断泾水河谷,方可保关中北面无虞。
且杨守信本是朝廷派出去的,苏文建又实力弱小,若这二人敢有不从,任意派一支人马前去,应难度不大。
鄜坊二地虽比邻关中,可由于山势陡起,加之二地内部豪强林立、相互厮斗,实则于关中威胁不大。可取,也可不取,都不足以影响大局。
华州一向臣服于朝廷之下,看起来不会与朝廷为难。
可韩建性狡猾,朝三慕四,为防不测,还是得设法再打压一下。
自凤翔归来,因劝降杨
崇本有功,牛徽便离开了礼部,调任御史台御史中丞,官衔提升不大,可职权却重了许多,有弹劾百官、监查风闻之职。
由于职权所需,牛徽除坐值御史台馆外,时常也得在京城中巡望,以备有重大民情民怨,须及时奏闻。
于京中民风嬗变,牛徽也比其余朝官清楚些。
自去年开始,京中时时弥漫的惶恐风气不见了,城中居民不再争相外逃,他们安住城内,甚至连那些消失多年的行贾商贩们也陆续来京,东西二市,四面街坊,重新繁闹起来。
往些年横行街巷的神策军也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新禁军,都纪律严明,甚少听再闻有军卒抢掠百姓的事,城内秩序井然。
往些年屡禁不止的京中盗匪,如今也未听闻如何大力缉捕他们,不知不觉间就消散了。
朝堂上也没了前几年的焦虑,百官如今都安心地坐在衙署里,各安职事,各尽其职。
还有那些世家子弟、高门名媛,如今又拾起了盛唐遗风,鲜衣怒马,前呼后拥地驾车郊游……
牛徽预备写一封奏牓,呈报禁中,却不是要奏报官员违制、民怨民沸,而是要记录京中民风变迁。或还能讨好圣颜……
好巧不巧,牛徽刚回台馆,就得有禁内中官通报,天子召见。
牛徽忙随之入宫。
天子在浴堂殿。
牛徽得通报后,忙入殿参见:「御史中丞牛徽,参见圣上。」
「平身。坐。」
牛徽偷眼打量,天子身着金色蝉翼常服,只随手一招,却有如龙啸蛟腾,人不可忤视。
牛徽相信不只他一人有这种感觉。
往年他们参见天子时,虽也是举止上毕恭毕敬,可多是遵从礼制,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只见得一眼,就觉得有如泰山压来,不得不忙回避眼神,再不敢看第二眼……
浴堂殿本偏殿,堂上堂下只隔一步台阶,天子在此处召见,意即不用受礼法约束,殿内也摆放好了一圈胡床,可随时入座。虽然如此,但臣子们也不是可以随便落座的。得等殿内近侍或中官指出具***置,然后再入座。
「牛中丞,大家让你坐下哩。」近侍指了下左首的位置道。
牛徽明白了,趋步至左首坐下,同时客气地称谢。
这时又有近侍呈来茶水,牛徽忙起身接过来,并再次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