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可真有那么多一举两得的事?
李思恭为何一直听从朝廷诏令,还不是因为他需要借朝廷之势,来威服党项各部。
也就是说,李思恭终究势力有限,至今未能统一各部党项人。
而一旦真让他得了灵州,凭着灵州的险要地理和得天独厚的肥沃土壤……
李晔道出他的担忧:「以灵州换泾州,于朝廷而言,倒也不是不行。李思恭虽屡有南下之意,可他的根基仍在夏、银、绥一带,虽名义上得了盐州却不能控,灵州较之盐州又远,凭他目前的实力,还不一定能夺得了灵州。若真是这样,让他空领有灵州刺史之名,朕倒也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可若是他真得了灵州,其势力将横跨渭北之地,不可不虑啊。」
牛徽忙应和道:「圣上圣明。党项人内无法度,乃大小部落聚集而成,互不膺服,徒有骁勇,却只忙于各部间的厮杀。李思恭即便有了朝廷许以灵州之名,却始终难得灵州之实。」
这也算是文臣的通病了。
太沉迷运筹帷幄那一套,未经沙场,始终不能领会到沙场上的瞬息万变,任何一点小的疏忽,都可能酿成大错……
可眼下除许给李思恭灵州,再难有说服他交出泾州的地方。
终其原因,还是李晔不想同党项人交恶,不想凭武力去收复泾州。
从忠义名分上来说,党项人一直遵从诏令,尤其在如今这个藩帅多不臣、视诏令如无物的时代,更应善待,而非敌视;
从世俗人情上来讲,李思恭应诏南下,夺取泾州,客观上也辅助了朝廷剪除凤翔,如今凤翔逆贼刚除,便抛却恩义,反去抢夺泾州,无疑于示人以不义;
从利害角度分析,谋取三川才是朝廷重心所在,除此外,不应节外生枝,尤其是去招惹李思恭这样一个劲敌……
李晔又沉吟片刻后,起身道:「就劳烦牛卿去趟泾州了。越快越好……若无其他要事,便就明日启程吧。」
牛徽忙站起,躬身领命:「臣恭领圣谕。请圣上放心,臣此去泾州,绝不至有辱使命。」
天子答应以灵州换泾州,让牛徽信心倍增,因而也敢于先夸下海口。
……
……
在派遣牛徽去往泾州的同时,李晔也找来了孙惟晟、孙德昭父子,令他们集结所部人马、筹备物质,准备北伐邠宁。
李晔已很久没关注过邠宁局势了。
自杨守信被派往邠州与苏文建争夺邠宁后,二人实力相当,互相功伐不下,最后一人占邠州,一人占宁州,维持了大致的均势。
其后一直未有大的变化,李晔甚少再关注,原因也在这里。
听闻初时的激烈征伐过后,杨守信与苏文建均已明白无法吞并对手,又迫于长期战事带来粮草困乏的窘境,已趋于言和,近来邠宁已鲜有战事。
朝廷如今正是兵强马壮,器械、粮草等物质一应充足,前去收拾邠宁残局,对付这两支疲惫之师,当不会有太大问题。
李晔预备派孙氏父子前往,更多是人情上的考虑。
返观禁军诸将,康承业得分掌岐陇二州军事,邓筠掌同州军事、兼任兵马府内职事,新来的杨崇本掌有兴凤二州……
孙氏父子最初领三千盐州兵投靠李晔,可算得李晔手下的第一支劲旅,为其剪除阉党、重掌禁军立下汗马功劳,也在扫除阉党后论功第一,是绝对的功勋元老,一直在兵马府诸将中排名最前。更别说在其后的出征梨园寨、奉天中,身为当时的禁军中坚,准保了朝廷的第一次出征最终凯旋而归。
如今,却因为征讨凤翔一战中没捞到太多军功,反而实际职权落
后于他人。
不管孙氏父子心中是否有怨言,李晔都得妥善处理臣下的职权分配,方能让众人服心,方可保证军内的秩序。
所以将征讨邠宁这个难度不大的差事派与孙氏,其实就是给他们一个立功的机会,然后再顺利成章地将此地兵权交付他们……
现在朝廷管控的地方增多了,人户也增多,各军编额也随之增加,赤颜军下已有四千余将卒,加上其辖下的蓝田军营与子午关驻军,足有六千之数。
当然这六千人不可能全派往邠宁,李晔预备再从其余禁军抽调两个都交由孙氏父子统率,以确保出征顺利。
自征凤翔归来,赤颜军已歇息近三个月,早养足精锐,可随时出征。
其余粮草、钱财、兵甲、器械等,有了凤翔城内的大量缴获,朝廷现在都不缺,可将此事交由张濬,让他去与各部联系,尽快筹备齐备,再提前转运至奉天。
一番安排后,大军随时可出征,只差一个名由了。
各地藩帅出兵,尚且要讲究个名正言顺,何况朝廷……
李晔也不打算把事情弄得太复杂,一来二去白白耽搁时日,他预备直接下一道诏令,召杨守信、苏文建二人入京任职,二人必不肯应,便就是不遵诏令,朝廷也就有了出兵的理由。
恰在这时,黄海递来了一个消息,说杨守业已返回京城,还私下里找到他,托他说情,希望能重返殿中监,继续侍奉圣上。
杨守业……
他不是一直待在杨守信身边,充当狗头军师么,什么时候回京城来了?
为何又不南下三川,前去找他的义父,反而想重回禁内?
李晔觉得其中颇有疑点,再考虑到黄海头脑简单,远不如杨守业精明,存在被欺骗的可能。
而且杨守业的到来,似乎,会与杨守亮有关……
李晔决定亲自见一见这位「故人」。
……
杨守业比先前瘦多了,除此外,倒无太大的变化,一颗削尖的脑袋上,那双眼珠子还是如从前那般地溜地溜转个不停。
通过他特意穿戴的黑色幞头、绯色圆领襕袍,李晔才想起来,此人还领着殿中省少监的禁内职务,一直未除。
自被带来自己面前后,杨守业便一直爬伏在地上,痛声哭泣,似乎在忏悔他以往的过失。
可细细听来,又并没有指认自己的任何一项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