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晔自然不是一时兴起。
很多问题,如果只聚焦于这个问题上,确实得不到太多解决办法。可若是跳出这个问题,或说是从另一个维度或高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往往能得到一些奇思妙想。
李晔正是跳出了二杨争绵州这个框架,将其置于朝廷征三川这个大背景下,再回过头来,若能将杨守立调去阆州,岂不是一石二鸟?既解决了绵州的内斗,又为朝廷入蜀铺路。
只是面对康承业的质疑,李晔不得不再多考虑一些。
毕竟康承业的才能,毋庸置疑,他若是提出了质疑,往往代表这里面确实有问题……
「其一,」
李晔尝试着就康承业的质疑做针对性解答,同时也是在梳理自己的思绪。
「杨守立去阆州,杨守亮必然不开心,甚至会安排杨子实武力相拒,但杨复恭和杨守厚却会欣然接受。杨复恭如今全心盯着梓南,自不愿意调兵北上,用于围攻杨守立;而杨守立一去,绵州失而复得,杨守厚更没有拒接的理由……也即是说,杨守立能否顺利入驻阆州尚且不论,但他自绵州而去阆州的路途必是通畅无阻。」
「至于其二,」李晔忽然想明白了要点所在,「杨守立不可靠,若让他得了阆州,据山水之利,独居一方,势必不会再事事遵从朝廷,那我们……便不让他得到阆州……」
康承业何等聪明之人,自然问不出「圣上既要调杨守立去阆州,为何又不让他得到阆州」这种傻问题。
他一下便明白了天子背后的意图,试问道:「圣上可是要效法邠宁之事?」
李晔点头应道:「正是此意。」
朝廷能轻松收复邠州,用的是驱虎吞狼之计。
在这个计策里,虎最终能否吞掉狼,并不紧要,紧要的是将虎和狼驱赶至了同一块地盘上,它们必定会互相撕咬,大打出手。而待到它们都满身创伤、精疲力尽之时,便可收渔翁之利,轻易拿下。
先前应付邠宁时局,便是将杨守信放进去,让他与苏文建部邠宁军互相争斗。
最后结果也证明了,朝廷不费一兵一卒,便收复了邠州。若非党项人半途杀出,而李晔又不想在渭北大量耗费,亦可轻松收复宁州。
所以如今再用此计,将杨守立驱至阆州去。
所以杨守立可靠与否并不重要,只要他能在阆州搅出些风浪来,让阆州不是完全掌控于一人之手,且持续内耗,待到朝廷大举入蜀、需要取道阆州时,便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圣上妙计。」康承业很快看出了此计的精妙处,但同时也看见了其暗藏的风险,「若要效仿邠宁之事,便得如邠宁一样,让双方势力均等,互攻不下。若不然,待得一方完全据有了阆州,又从对方身上得知朝廷曾两面下手,恐怕,会适得其反。」
康承业点出了关键处。
阆州与邠宁不同,与关中相隔太远,朝廷完全无法插手,要行驱虎吞狼计,就一定得随时确保双方均势。
杨守立和天威军肯定是弱势方,为扶持他,朝廷得将阆州防御使的名分给他,下诏授予此职,让他能理直气壮地去阆州赴任,也同时束缚了杨守亮的手脚,让他不能集全力围攻杨守立。同时李晔也会在回信里提及此事,争取杨复恭的首肯。
而杨守亮和杨子实那边,也得有人私下里去传话,将阆州授予杨守立,其实是朝廷为解决绵州内斗的无奈之举,并非是真心要将阆州之地赠予杨守立。以防杨守亮顾忌朝廷、又素来孝顺杨复恭,竟真的将阆州拱手让出。
如此,驱虎吞狼之计已成,双方势必会争斗不下。
接下来,阆州形势会如何发展,便不是朝廷能管控的了。
尤其沙场之上,各方势力交错,将卒用心各异,瞬息万变。
但李晔和康承业谋划过后,觉得也唯有如此了。
若再有过多的动作,就太显眼了,会提前暴露朝廷的意图,反倒是不妙。
……
说巧不巧,李晔这边正在谋图杨守亮的阆州,就收到了杨守亮自兴元呈来的奏信。
当然不会是关于朝廷尚在谋划中的阆州。
杨守亮来信,是痛斥兴凤兵马都帅杨崇本于陈仓道上大修土木,意欲对兴元不轨,奏请圣上圣裁,并言,十万兴元大军已枕戈待发,只需圣上一道谕令,便可随时跨过阳平关,替圣上剪除了这个卖主降将。
杨崇本如今新降朝廷,且他收复兴凤二州本也是朝廷的授意,杨守亮会不知道?所以这封奏信看似在告杨崇本的状,实则就是写给李晔的。
毕竟陈仓道直达汉中,陈仓道上的动静,杨守亮不得不额外关注……
李晔自然不会为一封奏信所恐吓。
他杨守亮若真有十万大军,也不会一直窝在汉中不敢出,坐看杨复恭被王建和顾彦晖来回殴打,却始终支援无力。◥..▃▂
杨守亮麾下兴元军,能战之士,最多五万人,且如今留守汉中的,不会超过一万人马。
所以,即便杨守亮胆大包天,敢向朝廷新授任兴凤都帅的杨崇本下手,便是不用朝廷援助,他也未必能打得下来。
所以杨守亮此举,更多是在表明一个态度。
这也跟李晔提了个醒,想通行汉中,怕是没那么容易。
箭已上弦,刻不容缓,朝廷征三川的大计绝不可能有变。李晔回信,只安抚了杨守亮一番,大修陈仓道,不过是改善兴凤二地民生,让他不要妄自猜测。同时在给杨崇本的去信里,李晔密令他加紧铺路,不用顾虑汉中方面的动向。
而且,傥骆道那边,也得派人去探探路了。
……
……
据户部估算,今秋京畿各县共收获稻谷约三百万石。
这个数据应当是被夸大了。
李晔可没有那么好被糊弄。
据他所知,户部所用的估算方法,是核实部分田地的秋后稻谷收成,得出该田地稻谷亩产,然后再根据各地县衙报上来的水稻种植面积,得出所有稻产。
这个方法并不复杂,要看出其中端倪,也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