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道,这评价还真是高,马匹的故乡还是在草原,中国历史上名马很多,但就像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一样,都属于特例。
而汉代的乌孙国,可是能大批量向着武帝提供过优质战马,史料记载有50余万匹,也是奠定了北击匈奴,使匈奴发出千古悲歌:“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乾隆时期,设立伊利牧场,也是大规模的养殖了战马,促进了马匹的改良,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哈萨克马。
但中国的战马始终走在“引种―杂交―改良―回交―消失”的道路上令人惋惜。
所以这三田育种场,能得此评价不可谓不高,这是“东洋马”的培育基地,朱传文心里反应过来了,现在不清楚,在往后的30年时间里,这里培育出的东洋马可是给小日本倒是帮了不少的忙。
朱传文有心毁掉这个育种场,这就小心、详细的向着栗林顺源打探起了消息。
栗林顺源现在算是被辞退的状态,又被朱传文二人所收留,倒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毕竟这改良马种,此时倒还不算机密。
此时的日本,正在处于一个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的时间,除了武器制造,其他保密意识不是很强。
在栗林顺源的口中,先是简单的梳理了一下日本地区的马政。
“日本地区无好马!”栗林顺源说道。
日本本土也是有着马匹存在的,比如木曾马、宫古马等有着七种本土马,个头和日本人的个头一样都很小。日本军方曾经实验过,俄国战马拉动固定式的大炮,需要6匹,就能健步如飞。而日本马则需要8匹,还十分吃力。
所以为了更好的支援军队建设,好马,成了日本人比较迫切想得到的东西。而马种改良的契机早就出现,在1867年,法国为了报答日本拯救了法国蚕业,赠送给日本26匹阿拉伯马,这可以说是最优秀的军马了。
高大的阿拉伯马到了日本,不识货的德川幕府将之送给了大名和家臣,起初倒也没人反应过来,不过时间到了几年后的明治维新时,政府意识到军队仍要靠大量的挽马、驮马充当运输工具。这一批阿拉伯马迅速被日本政府收回,作为种马,用于改良本土矮马,这次的改良是成功的,到1887年,日本马的平均身高,从1米增长到1.3米,但因为种马只有26匹,导致了近亲繁殖,往后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所以,日本财政部拨了专项的日元,成立了三田育种场,并制定了30年的马种改